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盛樂博物館的一角,塑有花木蘭戎裝蠟像。不由想起這首北魏民歌《木蘭辭》。據學者研究,這首民歌經過后人的不斷加工,才變得如此膾炙人口。我以為,它是中國古詩中最短最精彩的敘事詩。研究者根據詩的內容,推測花木蘭參加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征柔然之戰。
我并不關注史實與詩歌有多少出入,我關注的是花木蘭的民族身份。沒有學者在花木蘭的民族身份上明確她是鮮卑族還是漢族。
若以漢族論,替父從軍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小家碧玉,足不出戶,何時習得騎射?即使佯裝混入軍伍,沒有打仗的本領,如何堅持十年?大膽假設她是鮮卑族,故事的發展就合乎邏輯。那么,“當戶織”,“理紅妝”,“帖花黃”這些漢族女性的生活細節,充分證明鮮卑族漢化的程度。
拓跋珪在盛樂建立北魏時,采取了三大遠見性的舉措:一是吸收大批中原人士參贊初基。二是繼班爵敘勛之后,又頒布了一道新法令,“班賜功臣將士各有差”。三是五原屯田。
對照北魏、元、清的歷史,就會發現,元、清實行的是種族歧視政策,各民族之間離心力大于向心力。
北魏的民族開放性,影響到隋、唐,特別是唐太宗,據說其母親的母親就是鮮卑族女性。
真相遠去,霧罩煙籠。再讀一遍《木蘭辭》,心存對巾幗英雄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