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很滿足,離開了沙盤室。小姑娘已經不再陌生,玩過幾次,這一次沙箱里的呈現輕松了許多。
小丫和媽媽一起來的,這一次,我一如既往也和媽媽閑聊幾句,孩子似乎已經很明了事后我和她媽媽的對話,很識趣的離開沙盤室到外面玩耍,而我依然沒有訴說太多,對她媽交代:“總結稍后網絡發給你!”
從前后盤的感覺看,孩子的焦慮緊張值直線下降,媽媽說,可能與她和孩子爸爸接納包容孩子有關,我說肯定是。
我感受到孩子近期在一個被容納的舒適區里自由成長著。媽媽告訴我,從孩子的盤看自己要注意點什么來陪伴指引孩子呢?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嗎?我說,每一個沙盤,我不分析,不評價,只寫我的觀察和感受,孩子做的就只針對孩子,如果你有需要,可以來做一下沙盤,我再陪伴觀察并呈現對你的感受。
媽媽說:“自己現在就在一個舒服區,出不來!道理全明白,就是出不來。”
孩子也在一個舒適區,倒感覺孩子很享受。那么,問題不在舒適區,問題在哪里呢?
媽媽說:“可能是我不滿意自己舒適區的狀態吧,想更實現自己一些,然而行動上沒跟上。”
既然我們什么都明白,為什么還需要找個人呈現一下呢?
接著媽媽說:“等孩子開學了,我就去做助教了,在家待久了不行。”
嗯,我想這就是她和我說這一翻話背后的動力吧,正所謂“適當覺察,適當呈現”的好處。用沙盤游戲中一句術語來說:潛意識告訴她,離開舒適區!
那么,用動力溝通師的語言來說就是:
語言就是個屁,讓我們行動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