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媒介即隱喻
“他不是那種為了看時間才看鐘表的人”
這句話怎么理解?看時鐘看的是分秒,然而分秒在自然界有真實的存在嗎?那只是人類對時間的一種計量單位,它把時間從人類的活動中分離開來,自從有了鐘表,我們忽視了日出日落,大自然的權威被取代了,永恒自然也不存在。
回到開頭那句話,那看時鐘的時候還應該做什么呢?要思考!就像上一段一樣的思考,對“分分秒秒”這個概念思考,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時鐘機械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觀念,換句話說,“看鐘表”就是人類在用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
“信息是對世界切實明確的說明,媒介,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的暗示來定義這世界”
舉個例子:當上帝只存在于《圣經(jīng)》中的時候,我們腦海中的上帝的形象應該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當上帝存在于越來越多的作品中的時候,或許我們腦海中上帝的想象越來越接近了。
文字是一種媒介,圖像是另一種媒介。它們更像是一種隱喻,當你在觀看它們的時候,它并沒有將上帝的形象強加于我們,而我們的潛意識里的上帝的輪廓卻逐漸清晰起來,這就是 “隱蔽但有力的的暗示”。
第二章:媒介即認知論
“對與真理的認識是同表達方式密切關聯(lián)的。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掩飾的存在。它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xiàn),否則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如何理解“真理的認識是同表達方式密切關聯(lián)” ?舉個例子:民間口口相傳的歷史奇聞逸事與正史中記載的事件相比,你更愿意相信哪個?“口口相傳”用的媒介是語言,“正史記載”用的媒介是文字,因為正史被記載要經(jīng)過作者多次斟酌,能成為正史也需要很多人去審閱,而口頭上的語言表達更為隨性,更容易產(chǎn)生。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相信正史中記載的事情(當然,正史中的事跡也很可能被當權者歪曲,這是個別情況)。這么說的話,即使你說的是真理,但是如果你選擇了一條不適合的“外衣”,那么這條真理就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又因為不同的時代,會伴隨著新媒介的產(chǎn)生,從原始的動作,到口頭交流,到文字交流,圖像、視頻交流,以及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這都會使不同時代對同一條真理存在一定的偏見。
尼采說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我們應該加一句,任何認識輪都是某個媒介發(fā)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fā)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chǎn)物。
認知論是一門有關知識的起源和性質(zhì)的復雜而晦澀的學問,上一章中談及“媒介即隱喻”,隱喻是共鳴的動力,使人們能超脫于媒介而去了解作者所想傳達的意思,此時,可以說,媒介即認知論。
正如上一段所說的,每個時代都有新的媒介產(chǎn)生。但并不是說新的媒介的外衣比舊媒介好使,只能說各有特性。比如當下社會,自媒體的公信力顯然不及文字(書籍、報紙……)所傳播的信息。
第三章:印刷機統(tǒng)治下的美國
第四章:印刷機統(tǒng)治下的思想
“對于印刷機統(tǒng)治美國人思想的那個時期,我給了它一個名稱,叫“闡釋年代”。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所有成熟的話語所擁有的特征,都被偏愛闡釋的印刷術發(fā)揚光大:富有邏輯的復雜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對于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冷靜和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到了19世紀末期,由于某些我急于解釋的原因,“闡釋年代”開始逐漸逝去,另一個時代出現(xiàn)的早期跡象已經(jīng)顯現(xiàn)。這個新的時代就是“娛樂業(yè)時代”。”
書中三四章分別講述了印刷機時代的美國,書籍對美國人物質(zhì)、精神的影響。書名《娛樂至死》中所說的“娛樂”是指的電視的風靡,人們紛紛拋棄了書本,而去追求這種新興的(對于那個時代)、直觀的、不需多加思考便能理解的新型媒體。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印刷機”所帶了人們很多的積極的影響卻已慢慢逝去,即上面所說的“闡釋年代”遠去,迎來一個使人們忘記原本的思想方法、學習方法、表達途徑的“娛樂業(yè)時代”。或許從嚴謹?shù)摹坝∷C時代”走向“電視時代”讓作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對二者的落差感到嗚呼哀哉,但是如果作者看到如今“網(wǎng)絡時代”的“盛景”的時候,不知道他能做何思考。
第五章:躲貓貓的世界
電報可能已經(jīng)使這個國家成為“一個社區(qū)”,但這個社區(qū)卻是奇怪的,因為這里住著一群彼此之間出了了解一些最表面的情況外幾乎一無所知的陌生人。
促使“娛樂業(yè)時代”來臨的第一個先鋒手就是“電報”,它使信息的傳遞不收空間的限制,更加的具有時效性。然而,這真的沒有什么壞處嗎?在此總結(jié)本章作者的幾個觀點:
1.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于其在社會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起的作用,而是取決于它是否新奇有趣。電報把信息變成了一種商品,一種可以置用處和意義不顧而進行買賣的東西。
電報的普及,使我們能大大縮短“事情發(fā)生”到“知道事情發(fā)生”之間的時間差,,同時也解放了我們的視界,然而,相對于傳統(tǒng)的報紙相比,電報內(nèi)容的質(zhì)量和用途卻大打折扣。“報紙的財富不再取決于新聞的質(zhì)量或用途,而是取決于這些新聞來源地的遙遠程度和獲取速度”。是的,印刷機時代報紙實效性不及電報,但是其文字“散發(fā)出震撼人心的魅力,愉悅著人們的耳朵和眼睛,這是’闡釋時代’的絕唱”。商人把新聞來源地的遙遠程度和獲取速度當作噱頭,人們似乎以一種不去了解就顯得自己落后于時代的心態(tài)去接受這些新聞。但是,那些確實一些脫離大事件背景的片段,如果單純的只了解這些片段,則顯得毫無意義。
舉個例子:當一則蘇格蘭獨立運動的消息傳來,而你不知道蘇格蘭在哪?蘇格蘭為什么來獨立?能否獨立?……這時,這一條蘇格蘭獨立運動的消息對你來說一文不值,如果想要這條消息變得有價值,何不去閱讀那些能夠為你敘述整件事件來龍去脈的文章,同時擁有見解獨到的文章呢?而這些文章往往藏身于權威報紙雜志中,但可悲的是,很少人愿意這么做,因為他們了解這條消息只是想讓別人覺得他“與時俱進”、飯后說話時能插幾句話罷了。而這,就是“娛樂業(yè)時代”的特征,一群一無所知的陌生人。
2.你心中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這些想法提供給記者制造更多新聞外,你無能為力;然后面對你制造的新聞,你還是無能為力。
或許你有一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自信,面對每一條新聞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你不是記者,你只能期待著有一天走在街上,能有一名采訪你,然后你洋洋灑灑的表達完自己觀點。然而,對于記者來說,他只是多了一條新聞,也就是說,你對新聞的觀點,還是新聞,你無能為力。當然,現(xiàn)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人們處在一個Web 2.0 時代,人人都可發(fā)聲,這是一個極大地改善。
3.它帶給我們的是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剝削的注意力。
這一條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通過這些片段的新聞,我們了解每件事,但都只是看到了表面,我們放棄了思考,習慣了接受。“信息-行動”的天平向信息那邊傾斜,信息的輸入很大,但是行動的很少,或者說只停留在口頭上,(這就是常說的“Keyboard man”),然而這毫無價值。同時,這些事情很大程度都跟我們沒關系,“過去我們?yōu)榱私鉀Q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xiàn)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制造問題。”
同時,電報也使得公眾的對話有了明顯的轉(zhuǎn)變:“其語言是新聞標題的語言——聳人聽聞、結(jié)構(gòu)零散、沒有特別的目標受眾。新聞的形式類似口號,容易被記住,也容易被忘記”
攝影跟書寫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1.攝影是一種指描述特例的語言,在攝影中,構(gòu)成圖像的語言是具體的。與字詞和句子不同的是,攝影無法提供給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把圖像轉(zhuǎn)化成觀點。
2.照片沒有句法,這使它無法同這個世界理論。
可能上面的觀點對于攝影愛好者還說一下子很難接受,文字是藝術,攝影也是藝術,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如果攝影脫離其相應的意境還能叫做藝術嗎?
舉個例子,《蒙娜麗莎》如果放在街邊,路人可能只是會覺得這只是一副畫的不錯的畫像。但是,將《蒙那麗薩》帶入到歐洲中古世紀的黑暗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的喚醒的那個環(huán)境下,它的價值才會真正體現(xiàn)出來。
所以,一副畫、或是攝影,需要賦予它背景,而這是它自身做不到的,但是文字就可以,它自身就能將讀者帶入它創(chuàng)造的背景之中,此外還能準確的表達出作者的想法,從而不會造成誤解。但攝影就做不到,他只能讓看客自己去臆想。所以,如果除去意境,對于圖像,“在它們的語言中,沒有關聯(lián),沒有語境,沒有歷史,沒有任何意義,他們擁有的是用趣味代替復雜而連貫的思想”
這些電子技術合力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躲貓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進入你的視線,然后又很快消失。這是個沒有連續(xù)性、沒有意義的世界,一個像孩子們玩的躲貓貓游戲那樣完全獨立閉塞的世界。但和躲貓貓一樣,也是其樂無窮。
如今,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教育……話題都能夠在電視上找到,它儼然已成為了我們認知的工具,我們甚至只顧著接受,而忘了思考,“比如思考“電視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但這個問題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就像耳朵和眼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一樣”。在三、四章中,我曾寫道,如果作者看到現(xiàn)今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后他會怎么想,這本章中,作者就有提及電腦,雖然那時候電腦不及現(xiàn)今,但是電腦是未來的趨勢已是共識,但作者寫到:“關于電腦的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我們對于它的任何了解都來自于電視。電視已經(jīng)贏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種不僅僅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所以在作者看來,電腦是電視的擴展,雖然本書《娛樂至死》的背景是電視時代,但是從作者的觀點來說,電腦時代和電視時代是有很大相似性的,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也感覺到這說的正是我們當前,而不僅僅是20世紀的美國。
注:
* 不定期更新中……
* 文中粗體為原文。
* 謝絕轉(zhuǎn)載。
* 非專業(yè)人士,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討論,建議討論前將該書讀一遍,因為可能因為我的表述問題而造成你的誤解,書本講的會更詳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