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被《驢得水》這部片刷屏了,簡書上公眾號上有著各式各樣觀點不一的影評,索性我也來蹭個熱搜,但要提前聲明:這并不是一個正經的影評,只是對一個角色的一點兒小想法。
想看正經影評的可以左上角按退出了,不過還是要謝謝您貢獻的瀏覽量。
要說的這個角色不是別人,就是代替驢得水成為“呂得水”的銅匠。不知道這個角色是怎么設定的,從一個“禽獸”變成“衣冠禽獸”,導演你不要這么一副“然而我已經看穿了一切”的樣子啊。
百度上關于銅匠的介紹是這樣的:
當地銅匠,會打銅鎖,一口當地方言。原本是個虎頭虎腦的單純小伙,但被教師們“帶壞”后他性格大變,成了一個追名逐利且為報復不擇手段的人。
然后我們就知道了,銅匠是被老師們“帶壞了”。似乎沒有哪里不對,嗯,都怪校長,嘴里念著有教無類還塞給他幾本書,讓他從淳樸善良變得虛偽殘忍和惡心。
在諷刺什么?教育的本質讓放棄人類善良的一面,轉而學會狡詐、謊言、要挾、利用????
教育:(冷漠臉)抱歉,這個鍋我可不背。
所以,銅匠變壞了是教育的錯嗎?并不是,教育只是幫助他認清這個世界的樣子,變成怎樣的人,其實都是他自己的決定。
2.
前一段朋友圈還流行過一篇文章,名字我忘了,大概寫的是你以為老實的男人就不會出軌了嗎?他只是沒的選而已。
不好意思我又忍不住了,不要把臟水都潑給老實人好嗎,老實的男人應該是有選擇但他沒有出軌,至于出軌的那些,只能叫做“長相樸素的渣男?!?/p>
扯到這里好像有些跑題,但我只是想說,人的劣根性就在那里,不是誰勾引出來的。男人出軌與否不應該歸結到有沒有選擇上,人變壞也不是教育教壞了。
有的人沒有受過教育他就不會變壞了嗎?
人的一生其實很難擺脫一個從無知蒙昧到復雜的過程。
小的時候我們學思想品德,做判斷題,打人的就是壞人,偷東西的就是賊。只有黑白對錯,誰還管他是不是有隱情呢。
等到長大你才會發現,哦,打人的可能是因為被欺負的狠了,偷東西的可能是因為餓急了。法理不外乎人情原來是這個時候用的。
有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教育教會了你什么叫是非對錯,但是判斷是非你還是得自己來啊,三觀的塑造你也得自己來啊。
教育要是能把所有人都教成雷鋒一樣的人,那我們早都進入大同社會了。
我們都可以成為像雷鋒那樣的人,但我們不選,因為我們覺得他傻。
正是因為我們的選擇不同,所以這個世界才有了各種各樣的人。
3.
我媽很迷那種普法欄目劇之類的節目,經??吹慕蚪蛴形恫灰鄻泛醵俗鲲垺?/p>
我對她的這個行為嗤之以鼻,因為我,作為一個知識糞子,我覺得這種片實在太弱智了好嗎,你完全可以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嗎,一定是壞人被抓了判刑,他們犯罪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但總逃不了一點——無知。
但是我也跟著她看,因為只有一臺電視沒得選。我們需求不同,她看故事,我看量刑審判。
后來慢慢的品出味來,《普法欄目劇》《法律講堂》《道德觀察》之類的欄目的意義在哪里呢?就像當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一樣——為了掃除“法盲”。
只不過法律知識太過抽象了,所以選擇了這么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
為了少一些人被傷害,為了少一些人因為無知去傷害別人,不可謂不苦心孤詣。
4.
有一次暑假回家,我媽給我講了周圍發生的一件事。
我還納悶兒,她從來都是好脾氣,怎么這次還有點兒咬牙切齒憤恨不平的意味。
事情要從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說起,他們有三兒一女。除了老二兒子娶了個傻媳婦后來不在了,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過得慘兮兮以外,其他三個人家境都算是殷實。
順便提一下,在農村,養老這回事和出嫁女沒有什么關系,所以分家之后兩個老人的贍養問題分別交給了老大和老三。
但平時兩位老人還是蝸居在老三家提供的一間并不寬敞的房子里,老婆婆眼睛不好,幾乎看不見。而老爺子則是有些耳背。
夏天的時候,兩位老人還要互相攙扶著去那種批發核桃的商販家里給核桃削皮兒掙點零錢,一斤好像是一毛五分的樣子。
有一天回家的時候,老三家的前門沒有開,他們繞到后門的一條羊腸小道上,路下面是一面斜坡,張滿了荊棘樹木之類,老婆婆不小心摔下去,斷了兩根肋骨。
年紀大了,不好做手術,兩個兒子也不愿意花冤枉錢,女兒來要接走老人兒子也不讓,最后生生被疼死。
留下老爺子一個人,老兩口幾十年攢了兩萬塊錢,藏在了房間里一個角落。
后來就不翼而飛了,據說是藏錢的時候被老三家里人看見了。
沒錢了以后也沒人要管他了,老爺子就在街上轉,吃東家一口西家一口,靠著鄰里的接濟和女兒平時送來的一些物資得以度日。
這件事曾經在我們那里引起一陣軒然大波,我聽完了也是驚呆了好么。
我一直以為我們那里民風淳樸,到處都是父慈子孝家家和樂的佳話,原來都是假話呀。
換做有常識的人,能把兒子告上法庭要贍養費的,或者他會存錢那么錢根本不會丟的。
兒子甚至不如鄰居也是沒誰了。
善良,是不管你在泥沼里還是云端上都能做出的一種本能和選擇。
你想成為怎樣的人,都是你的選擇。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