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版本迭代說明
在學習時間管理/GTD/清單革命等知識后,我便以Doit.im為工具開啟了GTD之路,以“釋放大腦(提醒要事、雜事)、目標分解”為目的,遵循“收集、處理、組織、執行、回顧”原則,實踐一年后構建了屬于自己的GTD方法論1.0版。
1.0版不足:過分注重流程、簡單問題復雜化,著迷于器,而忘了術與道”。生活遠沒有想象那么復雜和緊湊,于是開始簡化,先用iphone原生系統自帶的reminder(提醒事項),由于工作電腦為win系統,難以在上班時間收集處理及同步,轉而使用較為簡單的滴答清單免費版,以“簡單易行、適用高效””為主原則逐步形成了清晰化、簡便化的GTD方法論2.0版。
隨著對知識體系構建的深刻認識,以及養成主題學習、刻意練習等習慣后,再反思每日任務時有諸多不妥,特別是在建立計劃時往往是從行動管理-自下而上出發,而非從目標管理-自上而下出發,急需注重“道”-行動管理的根本,由此再次升級方法論。在“簡化流程、實用高效”的基礎上,增加了將目標-項目-任務分解,“以大處著眼、自上而下計劃,以小處著手,自下而上執行”的原則,回歸用doit.im工具,形成了GTD方法論3.0版。(此版沒有華而不實的說教,只有切實可行的方法。從計劃清單、執行流程、技巧及原則等三個方面分解)
1 計劃清單
多數人開展GTD時,第一步往往是思考今天要做什么,明天或某日要做什么,然后將其想法放入收集箱,整理時找到某些任務的共同點進行分類放入日程中去執行。如此下去容易陷入每天有不同類型的任務要做,還有無數飄忽不定的想法產生的困境,忙忙碌碌卻收獲甚微,這就是典型的從小處著眼,自下而上的GTD方式。
因此,在GTD之前,應將“愿景-目標-項目-任務”做金字塔式分解,自上而下地建立計劃清單。如今年我其一目標為:構建適合自己的方法論。基于此目標再分解成一系列的項目(多任務組成的重難任務),如學習腦科學及認知學、知識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等各類項目,把這些項目按時間大致排序,并將近期的項目激活,再圍繞激活的這個項目去思考要有哪些單個可直接執行的任務,如閱讀書籍、查閱文獻、總結梳理等。如此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套清單,既能明確近期GTD重點方向,又能為之后收集組織分類提供判斷。
2 執行流程
收集-組織-執行-檢視再組織-再執行;除執行外,重點在于“檢視”和“再組織”。
2.1 收集
將他人安排、提醒、靈感等任務全部放入收集箱中。收集時遵循“1分鐘原則”:能在1分鐘內立即完成的事件,就立即完成,不放入收集箱。如突然想到需要電話安排某人做某事時,應立即拿起電話撥打安排即可。另外,收集時盡可能地一并啟動前期研判系統(如圖)一并完成組織。
2.2 組織
在收集、每日檢視收集箱時,啟動前期研判系統。能1分鐘內立即完成的立即完成,不放入收集箱,有明確日程要求的放入日程,并確定優先級(詳見后文的MSC法則)。無明確日程安排但能對應近期項目的放入項目中,無對應項目但可對應目標的放入目標(下一步行動)中,都無但未來值得一做的放入“將來也許”中。
此次組織僅對放入日程的任務確定優先級,其余暫不必確定,在檢視再組織這步確定。
2.3 執行
每天根據“今日待辦”按優先級逐一完成。若提早完成所有任務,可主動挑選明日待辦或項目中任務執行。
2.4 檢視再組織
按“日、周、月、季”檢視。
- 每日檢視:收集箱是否清空、今日待辦是否完成。處理未清空的任務,未完成的任務將順延、修改優先級或重新排日程。早上看今日待辦,晚上看收集箱和今日待辦。
- 每周(日)檢視:項目完成進度如何,處理未組織的任務(安排日程、定優先級或轉化新項目)。
- 每月(底)檢視:目標完成情況如何,處理未組織的任務(轉化為新項目或變成任務安排日程和定優先級)
- 每季(底)檢視:將來也許里面發現近期的關注點及思考點,是否修正目標或建立新的目標,進而建立項目。
2.5 再執行
同執行。
3 技巧及原則
3.1 事件定級原則
以往四象限理論中,將事件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按此分類后人們容易忽略重要不緊急象限的事,往往會轉化為重要緊急后再做,弊端很多。
采銅提出了按收益值和半衰期兩個維度來分,將事件分為高收益長半衰(如學習一種思維方式)、高收益短半衰(如吃頓大餐)、低收益長半衰(背誦英語單詞某天會有用)和低收益短半衰(如上網閑逛),按此來評判是否一件事值得去做來分出事件的優先級.
采銅的方法雖好,但在判斷一件事時需要對自己的目標及價值結合思考,加之生活中難免會有很多緊急不重要的事卻不得不做的事(如信用卡還款)。因此,我在此基礎上優化并形成了自己的事件定級原則:MSC原則,即把事件分為必須做(Must)、應該做(Should)、可以做(Can)/也可以不做;必須做是指無論事件重要與否,不立即做就會有很多很嚴重的后果。應該做就是將結合目標而有的項目,時間要求不緊急的事宜。可做可不做往往指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比如一些網絡熱點有時間了解下多一些談資,或者自己某些興趣愛好,如今晚的球賽等。
在此基礎上,將事件簡單分類后,按M-S-C順序逐一完成,M是無法推遲的,S是可以推遲,C是錯過就錯過無所謂。對于M事件較多時,可以將其再按預估時間分為M1和M2,半小時之內就能完成的為M1,半小時以上完成的為M2。這樣先完成M1的事件后,再去完成M2,從能快速完成的事做起,直到最后做長時間的事,能更加專注和避免焦慮(大部分是都完成了,不會再去想)。對應Doit,M1對應高、M2對應中、S對應低、C不加標簽。
3.2 簡單應用標簽與情景
設置情景目的是在某個地點或情景時不之所錯時可以查看執行,我認為這種情況要么是還未養成GTD習慣,要么是重要的事安排太少。不是非要將每件事要分為上網、工作、家、購物等。而將其用于特殊的情景更好,如要集中處理某類事件(如打20個電話),設為電話情景能快速收集事件;又如我對于有3個小時免打擾時間很少,而需要處理某些事件的需求很多,因此我設置了“3h”的情景,在組織任務時將重難事宜加此標簽,一旦若遇有大塊時間,我會查找此情景下的重要事件來處理,并順延今日待辦中S事件(如閱讀)。情景和標簽可合二為一來處理,我的原則是盡可能少用,越簡單越好,縮短組織時間。
3.3 工具的選用
原本打算一直滴答清單下去,但難以滿足我自上而下做計劃的需求,雖然也找到了一些替代和處理的方法,但總覺得麻煩,于是放棄。它的主要不足及替代方案如下:
- 只有開始時間,沒有剩余時間。對于要花幾天或數周的任務(如閱讀),一直在過期的項目中,且沒有給予剩余時間來提醒自己加強完成和合理再劃分時間。替代方案:在任務標題中加入完成時間時時提醒自己。
- 雖然可以自己建立清單組,把目標、項目分類,但無將目標或困難的任務轉化為項目的功能,替代方案:不停的建立、合并、刪除一些清單來實現。
- 無預估時間。替代方案:用情景或標簽代替(設標簽#15mim,#30mim #60min #3h #more等)
當然doit.im也并非完美,快速收集用快捷鍵調出后,不能自動隱藏,還需手動關閉。處理任務時需幾次跳轉,略顯麻煩。以及任務歸屬至多個BOX中,略顯雜亂。總之,器,只是實現術與道的工具,習慣能解決問題就好,不宜反復換用折騰。
3.4 當備忘錄使用
作為GTD工具(doit.im)重度使用患者,我常常查看、整理組織,在手機中將其放入首屏,電腦中一直啟動且設定有快捷鍵(Alt+Q),于是喜歡將其利用最大化,果斷拋棄手機自帶的備忘錄、電腦的便簽、記事本等,直接將一些常用的備忘信息放入清單中,滴答清單可自建清單,doit.im放入等待(安排他人的事少,主要是自己用,因此將閑置再利用)中,比如:購書清單、社交安排、出行備忘等,不必放入日程提醒,僅僅是在需要的時候再打開查看執行。
4 結語
時間管理的目的并非是時間,而是管理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通過自上而下的目標分解并定出優先級,輔以提醒工具,既能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去做跟自己目標一致重要的事,又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夠保證每天的事情處理都有較高的效率。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自己需要吸取他人經驗,結合自身,實踐優化成自己的方法并堅持下去即可。也不必一開始就把方法流程想要很完美,馬上去做,做的過程中去思考去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