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友說他很多在上海工作的朋友都打算回老家了,因為在上海買不起房娶不起媳婦。我在一二三線城市都生活過,明顯感覺到城市越大,競爭越大,再加上自己一直是個不甘于平庸的人,總是給自己設立很多較高的目標,有時候真是壓力大到喘不過氣來。
家里人和昔日的同學也常勸我回去發展,以前我還有些猶豫,但是漸漸的發生很多事情,讓我越發覺得應該留在大城市。
表妹在三線城市工作,收入在小城市還行,在家里吃住,所以日子還算過得不錯,表妹一發工資就給自己買名牌,基本都是千元以上,要知道以前她上大學的時候特別喜歡去批發市場批發一堆地攤貨,所以大家對她的印象也一直是消費不高會過日子的女孩。有一次她買了件羽絨服一千多,家人一問她就非常得意的炫耀自己的衣服一千多,沒想到家里人不但不贊賞她還說她亂花錢,尤其是表姐,各種挖苦各種酸,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后來表妹再買東西,1000塊說是100多,500塊說是50多,這樣家里人就心滿意足了,尤其是表姐,一副你就該穿這個價的衣服的神色。表姐呢,也不是省油的燈,收入不高,但是每件衣服都要名牌,一看到別人的衣服比自己的貴就心理不平衡,還特別喜歡炫耀,表妹心里特別不是滋味,憑什么她可以穿貴的,我不能穿。
2
原本以為表姐表妹在小城市工作,吃住在自己家,工資可以隨便花,一定過得很幸福。可是里面卻有我不知道的暗涌,兩姐妹暗中較勁,彼此確認著對方的生活質量不如自己才過得踏實。
表姐單位有個女同事,老公做生意經常不回家,每個月給她兩萬塊零花錢,在三線城市,月薪過萬都困難,這個女同事自己上班有工資,每個月還額外有兩萬塊零花錢,那還得了。表姐得知此事之后頓時覺得姐夫很沒出息,天天跟姐夫吵架。公司有人在背后嚼舌根說這個女同事老公這么有錢還不常在家肯定在外面亂搞,表姐也興致勃勃加入八卦隊伍,仿佛她老公不出軌就難解心頭之恨。
小城市親戚之間走動頻繁,彼此之間靠打探隱私來當寒暄,你在哪工作啊,工資多少啊,你女兒考多少分啊,你老公昨晚幾點回的啊,你怎么還不結婚???這些在大城市會被當做沒素質,而在小城市三句話都離不開打探隱私,那些親戚也不是真關心你,就是想確認下你過得怎么樣,他們當然不希望你過得太壞,但是他們也不希望你過得太好。
在大城市彼此走的近的要么是同事要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之間雖有八卦,但是大家畢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還算收斂,工資待遇是明令禁止討論的。如果某個同事特別八卦,大家都會遠離她,不跟她交好。但是親戚鄰居就不一樣,大家都好面子,撕破臉都不好看,所以人情還是要做足的。
在大城市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自由選擇跟誰走得近跟誰斷交,不喜歡那份工作的環境可以離職,不喜歡周圍的朋友圈子可以慢慢疏遠,大城市有很多沙龍聚會,可以慢慢融入新的圈子。
3
如果說人情世故還算是小事,那么更可怕的是階層固化。要想跨越階層,就必須比別人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創造財富需要獲取更多的新鮮資訊,最重要的是要順應時代的趨勢。
誰在引領趨勢?是大城市的智力工作者。為什么世界名校的畢業生喜歡去華爾街投行工作,除了薪水比較高,還因為那是最接近世界源頭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他們引領著世界的脈動。
安替老師曾說過杠桿撬動價值的理論,什么是杠桿,教育就是杠桿,特別是學校教育,底層人可以通過高考進入名校,繼而進入名企,實現階層的跨越。
另一個杠桿就是地域,他提倡跑到趨勢發源的前端去觀察、體悟,這樣更容易使自身成為趨勢的一部分,甚至利用時間差,引領趨勢。紐約,北京,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就是時間的源頭,大城市的平均智識高度不是你個人在小城市通過一己之力可以達到的。
大城市有同儕壓力,會使越優秀的人越優秀。舉個便于理解同儕壓力的例子:上學的時候學校經常會挑一批尖子生組成一個優秀班,而其他平庸的人被分在普通班,三年過后,尖子班的人學習越來越好,就是因為他們之間有同儕壓力,看到自己身邊的人都努力學習考高分,自己好意思墮落嗎?
所以說在大城市,即便看起來買不起房,但你的收入和智力的天花板都更高,你的能力也會因為同儕壓力而提升,同等條件下,你的綜合水準會比在小城市要好。大城市就是個尖子班,在這里你可能墊底,但是也會比普通人的水準要好一些,你受不了,不想在尖子里墊底,想去普通人里做鳳頭,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五年,十年后拉開差距你不要后悔。
4
不管你在哪個城市生活,都要盡可能做接近趨勢的工作,保持對新資訊的敏銳。我自己就遇到過一個在上海傳統行業工作的80后,他不知道什么是大眾點評,不知道什么是餓了么,那就更別提其他的app了,這么多先進便利的工具因為他不知道而不能為他服務。
也許你奮斗很多年還在大城市的底層,但是你的知識和眼界可以影響下一代,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今年的北京市高考狀元熊軒昂就特別坦誠的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里又好又厲害的。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的學習習慣、性格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的比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5
前幾天我的兩個上海本地同事在討論孩子上早教的問題,我在旁邊聽了會兒忍不住插嘴:“上什么早教啊,那是花高價買心理安慰,你看我們小時候就沒上過早教,不也挺好的么?!?/p>
我同事說:“你不知道上海的教育環境,我周圍的人從上早教開始就擠破頭上最好的學校,然后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再然后去最好的初中高中,高中畢業直接去國外上國際上最好的大學。我的女兒馬上要學說話了,我要給她請國外的保姆,這樣她從小就會講英語,而農村的孩子到初中才接觸外語,你說他們拿什么跟我的孩子比。”
我直呼這太可怕了,她說不可怕,這是我們圈子里生活的常態,你們老家的人習慣了把孩子吃飽養大就行,根本沒有教育意識,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我說那農村的也有考很多學生考名牌大學啊,她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說的就是農村的孩子,少數幾個才能考出來,我們城里的孩子考不上大學還能送去國外留學,鍍一層金回來還是海歸呢。
這番話徹底讓我三觀震碎,我此時才意識到我跟他們的差距不是房子和戶口,而是意識。
是啊,家里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教育意識強,每一步都打好基礎,最后水到渠成。
6
如果我在小城市,我一定聽不到這段話,等我有了孩子,我會像小狗一樣管他們吃飽就行,如果我想送孩子去早教,一定會被周圍的人視為敗家娘們。而那些留在大城市的人的孩子可以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課余時間還能參觀博物館,到NGO做志愿者,去國外參加夏令營,從小眼界和格局就不一樣。
我不是勸說大家留在大城市,只是你要知道,做任何一種選擇都會失去一些東西,大城市房價真的非常高,生活也真的很辛苦,你要想清楚你要的究竟是什么。我老家的很多同學都已買房結婚,過著平靜悠閑的生活,按說應該很幸福,但是每每看到我在朋友圈發參加派對,沙龍,參觀展覽,跟大咖合影的時候心里還是會發酸,所以不管你做出何種選擇都不要眼巴巴的看著別人的人生。
互動:你現在在哪個城市?有沒有過逃離北上廣的經歷?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鄭喜月:魔都互聯網運營喵,業余撰寫心靈硫酸,感謝你來,希望你留下,點個?再走吧~
本文由鄭喜月原創,特申請搜狐自媒體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