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朋友加了學生的微信,然后很無奈的說,看來我要把我的微信變成三天可見了。
這讓我突然想起來,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是把微信當成日常記錄本,大事小事吐槽的也好,開心的也好,難過的也好,憤怒的也好,他都愿意在朋友圈里去分享。有的時候一天恨不得發七八條微信朋友圈,其實我是很羨慕有這樣的朋友的。他樂于分享,而我還蠻愿意去看他的朋友圈的,畢竟可以通過朋友圈就了解到他最近的動態。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朋友里面從來沒有加過微信里的家長或者是學生,這給了他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他在分享的時候也從來不避諱他的同事。
當然我也有朋友是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的,這樣的朋友,我常常會覺得我和他們失去了聯系。我雖然明知道他們是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辦法讓太多的人看見朋友圈,但是呢,又不想把自己以前的內容刪掉。或者不想麻煩設置分組。可我還是忍不住會去想他們的朋友圈,就像是保質期只有三天的面包。也許這一類面包是十分新鮮,不會添加什么化學制劑的,但在購買的時候我總會猶豫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在三天內吃完。尤其是像我這種平常不怎么翻朋友圈的人,等我真的空下來想要了解他們的時候,點開他們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是一片空白,就好像是走進了沒有生機的一片荒蕪。
如果真的如我所說朋友圈的限定就像是食品的保質期,那我覺得設置半年或許是最為合理的,既能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又能讓人有慢慢去品味的時間。
雖然我理解成年人的社會總是艱難又晦澀的,也總是有太多的無奈和迫不得已。但或許封閉的朋友圈總讓人覺得有點悵然若失吧。
說了那么多的所見,回想一下自己對于朋友圈好像也不是特別重視。我的拍照技術十分拉垮,導致我常常在想分享朋友圈的時候,發現每一張照片都不太合格。我說單純的用文字來分享自己想要分享的事情,又略顯單薄,尤其是在朋友圈這種花里胡哨的地方。說到這里又是發自內心的忍不住想贊美一下簡書,他可以讓我的文字記錄顯得不那么單薄。
早起的思路總是要早一點記錄下來,最近幾天都是一大早就發文章,這算是斷更后遺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