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以見賢思齊 鏡史而聞道濟美
——《黎里鎮志?老街》鄉賢文化面面觀之二
文/朱振林
二、敦勉孝悌 謹敬人倫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大孝終身慕父母。(孟軻)”“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后漢書》)”百善孝為先,千百年來,孝悌人倫之道,如同涌流之源,提供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奔騰江河以不竭的活水清湍;如同養魄之髓,賡續滋阜著奕世鄉賢其中也包括黎里先民道德文化的純正根脈。孝道呈現于鄉賢文化的種種景跡,不外乎兩端:
一曰普遍寄托。其表現樣式:一為祠堂遺址,“太常祠,即凌太常祠(老街西柵北岸路43號)”,“祀明太常寺少卿凌信”,明成化年建,清嘉慶年修,邑里鴻儒達宦,自然深得諸士崇拜,徐達源捐資修繕太常祠,洪亮吉撰《重修明太常少卿凌公祠墓碑記》等均為佐證;更受后裔賢嗣敬仰,“清道光十七年,裔孫凌環、凌云等重修”,“清同治十年,裔孫凌大咸等重建”,志書詳實鐫載了黎川子民的淳厚孝道,首善之德在先賢文化中彰顯盡致。此類例證見于老街文物遺存頗盛,如“位于老街的其他名人祠堂遺址尚有:汝氏家祠,……明嘉靖年間慶符知縣汝礪創建,清乾隆三十八年裔汝璞重建,中有忠烈儒臣匾。蒯氏祠堂,……清嘉慶二十二年,候選布政司經歷蒯嘉玢室顧氏創建。清光緒三年蒯馨孫修,清光緒九年蒯祚延重建。徐高士祠,……祀明孝廉徐枋。清道光二十年徐達源建。”“清乾隆四十七年,(工部尚書)周元理病卒,(在)乾隆皇帝下達御祭文后,由周元理之子周升士與母親許太夫人一起主持”建造的周宮傅祠,作為古鎮最主要的人文勝跡,一直發揮其弘揚孝悌宣布道德的重要教化功能,榮耀地矗立在鄉賢文化鄉土文物的最前沿。另一為家乘實錄,如周宮傅祠“第四進‘宗祠樓’,……樓下三屋供奉祖先神位與周氏世系圖。樓上三間,則供奉先祖周敦頤神位,展示其相關史料”;“柳亞子舊居第五進與第六進之間”,建有“柳氏家乘碑廊”……“全長24米,內有碑石36塊,……碑刻記載著柳亞子上五代的行狀事跡”,家世碑圖,緬懷先輩以寄托遐遠追思,匡建后范以抒發賡續孝志,棲心深粹,揚意昭晰。
另一曰典型凝鑄。至于那些具備顯著教化功能、在倡導孝悌美德方面堪稱表率的典型素材,在鄉賢文化中的表現方式,往往呈現出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立體感和處理手法的藝術化等傾向。東漢末年大學者陸績在幼年時“懷橘”孝母的動人故事,已經在東吳大地傳頌了一千多年,口耳相傳于鄉邑故里,翰墨書載于史籍方志,《黎里鎮志·老街》據《三國志·吳書》史料,不吝筆墨、繪聲繪色地作了記述:“陸績6歲那年,在九江拜見袁術,袁術拿出幾枚上好桔子招待,陸績吃幾枚小的,暗中把三枚大桔放在懷內。告辭時行跪拜禮,桔子從懷中滾落地下。袁術笑著調侃說:‘陸郎來作賓客,把桔子放到懷里嗎?’陸績沒有起來長跪著回答:‘這么好的桔子,我很想讓母親也嘗嘗。’袁術聽后感到非常驚奇。從此,人們就將‘陸績桔’或‘陸氏桔’作為孝敬父母的典故”記錄存檔,流傳至今。絕妙如此的孝子事例,里人將之宣美于言辭,揚善于典籍,似乎嫌其力度稍欠、標識不顯,吳門大姓陸績后裔不惜資費工本,為先祖“懷橘”的孝悌史材鐫刻下亙古難泯的文物勝跡,清同治以降的一個多世紀來,矗立在古鎮“東亭街539~543號(陸家弄)陸家墻門”“第二進庭院內”的那座“磚刻門樓”,雖經滄桑變易風雨沖滌而略顯殘損,可“門樓正中‘懷橘清芬’四字仍清晰可見”,春輝沐浴,望題刻而孝念心生、葳蕤播馥;秋碧清嘉,思先賢而義志襟抱、逸翩摶風——鄉賢文化的物質遺存,發揮著鯉庭箴訓的功能,潛移默化地給陸氏子孫、鄉邦后彥乃至民族賡繼者以“孝”的至美熏陶。
將孝悌精神涵潤于鄉賢文化、凝鑄于文物內核的范型,古鎮老街比比皆是:迎祥橋呼謂汝家橋,見證了汝昊兄弟、父子,迭代合力、親孝敬悌、父志子承、造福桑梓的感人事跡;南徐家弄內存清代建筑和“‘儉以養廉’‘五鳳名裔’‘孝穆遺風’磚刻門額,昭示修敬堂主人祈望后代節儉持家、秉承祖業的愿景”,更表達后嗣尊崇先輩遺訓、弘揚孝悌穆親遺風,節儉持家,廉忠為人,祈冀龍鳳騰翔、匡時濟世的自我期許;在“晚清及民國時期辟為書場,常有響檔蒞臨”的鄉賢蒯氏建造的“新蒯廳”,“因時任浙江按察使蒯賀蓀涉及清末余杭舉人楊乃武冤案自殺,故有不說評彈《楊乃武與小白菜》之禁”,撇開官場是非、案情曲直不論,即便就后輩謹遵祖訓、避前人難言之諱隱這點而言,我們也無從否定其中為封建倫理掩蓋著的孝道至上的閃光點,雖有迂狹、迂愚、迂戾之嫌,仍不失孝悌敬親的可欽氣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