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懷古:為彭泰來呈請入祀鄉賢祠的“末代帝師”梁鼎芬

? 《宋城懷古·人物春秋》:

? 晚清官場第一奇人梁鼎芬

梁鼎芬,號節庵,辛亥革命后任“末代帝師”,被授予"毓慶宮行走"

? ? ? 晚清官場有一個奇人,名曰梁鼎芬。

? ? 梁鼎芬(1859—1919) ,晚清著名學者、教育家。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號節庵,別名不回山民、浪游詞客、翠羽詞人、孤庵、病翁、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日“有恥堂”、“葵霜閣”、“棲風樓”、“抗憤堂”等,廣州府番禺縣人。少失父母,寄養姑家。曾就學于正五品卿、菊坡精舍山長、嶺南大儒陳澧的門下,且得到翰林院編修、舅舅張鼎華的教海。清光緒三年(1877,考中舉人。光緒六年(1880),考取第二甲第三十三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1883),授翰林院編修。

? ? ? 有道是:“精神即性格,性格即命運。

? ? ? 梁鼎芬可謂少年得志,博學且有奇才,但性格十分怪異,是晚清著名的“一根筋”,導致他在仕途上坎坷曲折。他經常做出一些讓人感覺匪夷所思的事情簡直就像滑稽劇,世人送他一個外號,叫作“梁瘋子”。

? ? ? 在政治舞臺上,梁鼎芬投入的“精彩”表演,往往被人們當作瘋子之舉。他的“糊涂”且投入的“精彩”表演,感動了自己,卻沒有感動別人。

? ? ? 中法戰爭期間,李鴻章一味主和,于光緒十年(1884)四月二十七日與法國代表、海軍中校福祿諾在天津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簡明條約》。李氏遷延觀望,錯失時機,人莫敢言。

李鴻章

? ? ? 以敢于直諫著稱的梁鼎芬上書彈劾李鴻章,“至比之楊忠愍之參嚴嵩”(張祖翼《清代野記?翁李之隙》),名震全國,蜚聲朝野。奏疏云:“為疆臣驕橫奸恣,罪惡昭彰,吁懇特旨明正典刑,以申國法,而紓眾憤。”

? ? ? 那么,李鴻章何許人呢?

? ? ? 李鴻章(1823-1901),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合肥市)人。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位極人臣,權傾朝野,是慈禧太后最為倚重的心腹大臣!

? ? ? 一個小小的輸林院編修敢有此舉,不啻于虎口拔牙,在太歲頭上動土。梁鼎芬的彈劾,只能是徒勞之舉,還為自己招來了一系列處罰。

? ?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梁鼎芬被“追論妄劾,交部嚴議,降五級調用”(《清史稿?梁鼎芬傳》),任太常寺司樂,成為清王朝空前絕后的“從九品翰林”。翌年,梁鼎芬又由從九品翰林到被劾免官。為此,梁鼎芬十分憤怒,一氣之下鐫刻“年二十七罷官”一方小印,作為自我調侃之物。同時,他還收拾包袱,回廣東老家。

? ? ? 道家的經典《老子?五十八章》云:“禍分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冥冥之中,命運已經給梁鼎芬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 ? ? 當時,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張之洞正以“激勵風節”為名,招納“掛誤失意”的朝士以為己用。梁鼎芬加入張之洞的幕府后,長期追隨左右,運籌帷幄,嘔心瀝血,盡其能事。他力助張之洞度過晚清政局的重要轉折時期,功不可沒,不愧為張之洞智囊團最得力的幕僚。“文襄大事必以諮詢,輒深談竟夜,習以為常。(吳天任《梁節庵先生年譜》)

張之洞(1837-1909)

? ? ? 光緒十三年(1887),張之洞慕梁鼎芬“天下高其風節??學問如此淵博,重信不疑”(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去思碑與紀功碑》),聘請他為肇慶府端溪書院山長。

? ?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梁鼎芬窮其一生,都在尋求這句話的真諦。

? ? ? 清代,端溪書院是嶺南地區的著名學府,梁鼎芬在這里為發展嶺南地區的教育事業和培養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 ? 端溪,原本是地名,位于今肇慶市端州區東郊羚羊峽口的爛柯山。由于用端溪一帶所產的硯石制成硯臺,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質,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在唐代,端硯已被列為貢品。

? ? ? 因此,廣東按察司僉事李材于明萬歷元年(1573)創辦書院時,就以“端溪”命名。

? ? ? 清光緒十三年(1887),張之洞重修端溪書院,堂宇古雅,規模宏大。尊圣閣易名“景賢閣”,樓閣下面為“全祖望祠”,祠東為更衣所,祠西為祭器所;東西兩廊有齋舍三十二間、監院室一間、書庫一間。大堂匾額“廣德堂”和掞天閣下面的講堂匾額“教忠堂”,乃梁鼎芬題書。

? ? ? 社會的進步使梁鼎芬的眼光不再留戀古人遺留下來的“四書五經”,而是放眼于天下,縱橫四海,吸納吞吐,容天下之技而為己用。他大力引進和傳播近代西方列強的農業、工業、軍事等方面的先進知識,傳道、授業、解惑,為近代中國的工業化培養人オ,定了一定的基礎。

? ? ? 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梁鼎芬突破專課八股制的舊式書院風格,致力于將端溪書院改造成為培養通經致用人才的新式書院。他修訂《端溪書院章程》、《端溪書院學規》、《端溪書院生徒住院章程》等,力求做到有章可循。

? ? ? 同時,梁鼎芬還十分重視藏書的搜集與管理,創建藏書庫,設置大書架三十七個。除了購買書籍外,他還提倡捐贈書籍,致力于搜羅歷朝歷代和同時代的人文集,以及各省的地方志書,促進了書院藏書量的發展。當時,藏書有經、史、子、集、典志、類書等563部,共9482冊。

? ? ? 在肇慶府府城,梁鼎芬寫下的題聯甚多。從這些聯語中,可以窺見他的為人處世風格。

? ? ? 肇慶府高要縣知縣韓際飛修,邑人何元、彭泰來于清道光六年(1826)纂《高要縣志?建置略》載,忠節八賢祠位于肇慶府府城的隔崗,原名“凈明寺”,由肇慶府知府陳可大于南宋紹興年間建造。明嘉靖二年(1523),肇慶府知府曾直改建為“忠節八賢祠”,祭祀“精誠儻直”之人,分別是唐代張柬之、李紳,北宋劉摯、鄒浩、胡寅,南宋胡銓、雷正、張世杰,共八人。

? ? ? 梁鼎芬為忠節八賢祠撰寫一副楹聯,言盡人意,感人肺腑。聯曰:

? ? ? 流落豈云悲,獨憐迢遞修門,無路再陳萬言疏;

? ? ? 精誠儻來格,應念徘徊壤屋,有人重賦八哀詩。

? ? ? 梁鼎芬曾為端溪書院愛蓮亭撰寫一副楹聯,聯曰:

? ? ? 前賢草木皆可故;

? ? ? 獨對江山有何思。


? ? ? 星巖書院為知端州軍州事包拯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創辦,是肇慶歷史上第一所官辦書院,位于城北寶月臺,聘請已致仕的前端州郡刺史梁燮任掌教。

? ? ? 梁鼎芬為星巖書院眾綠廳撰寫一副楹聯,道出了書院所處之地寶月臺的勝景。聯曰:

? ? ? 招邀數君子;

? ? ? 沉醉萬荷花。

? ? ? 同時,梁鼎芬還為星巖書院的齋舍撰寫一副楹聯。聯曰:

? ? ? 切云明月修奇服;

? ? ? 苦茗青燈要此時。

? ? ?

? ? ? 在肇慶府府城,梁鼎芬寫下多首詩作。透過這些詩作,可以窺見他的思想境界。

? ? ? 梁鼎芬賦詩《初到肇慶口占一首》,描寫了沿途的風景。詩云:

? ? ? 峽盡見江城,江流日夜爭。

? ? ? 幾人畫形勝,滿眼說升平。

? ? ? 入境知民俗,懷賢識令名。

? ? ? 微躬系風教,何以慰諸生。


? ? ? 梁鼎芬寫下《端居賦興》詩,道出了悠然安逸的心境。詩云:

? ? ? 閑庭雨過晝添寒,柳竹青蔥俯一欄。

? ? ? 漸與世疏文筆放,偶緣春好酒杯寬。

? ? ? 石唇苔潤初安白,水面萍分獨下竿。

? ? ? 惟有佳禽笑多事,中年心意未闌珊。

? ? ? 光緒十三年(1887),梁鼎芬與徐鑄同游肇慶七星巖,寫下《同徐鑄訪七星巖,石罅祖龍學題名,作長歌》詩。詩云:

? ? ? 秋風動地潭水枯,清游載酒子與吾。

? ? ? 笑談已過芡塘外,回見村屋皆畫圖。

? ? ? 紛紛姓氏滿巖洞,周書寬博包書癯。

? ? ? 范陽擇之亦至此,博陵崔子相馳驅。

? ? ? 更聞石罅字未滅,蘇齋有紙不得摹。

? ? ? 春洲畸人始尋見,著書且補儀徴無。

? ? ? 我今粗猛仗心膽,子復英特少髭須。

? ? ? 巉巖共向仄徑入,鞠躬恍若公門趨。

? ? ? 余生世途每寬坦,到此真覺形體拘。

? ? ? 手捫苔壁引蛇沫,以火斜燭相叫呼。

? ? ? 分明七字魯公體,銀鉤灑落瓊枝腴。

? ? ? 回身小立若有會,追憶史乘微嘆吁。

? ? ? 公昔從游泰山下,要埒守道兼寬夫。

? ? ? 抗言衍圣定百世,袁州啟學繁生徒。

? ? ? 臨川柄國枉人罪,酒瓶三百輕召辜。

? ? ? 惜哉不遇張子厚,流竄德慶成冤誣。

? ? ? 遺文煥斗穆修派,手力儻可分開洙。

? ? ? 此官雖鄙奚足貴,方寸蕭散誰能逾。

? ? ? 題名山澗知幾處,大云銅石羅浮俱。

? ? ? 他年同著幾緉屐,盡收寶刻當瑤瑜。

? ? ? 至今,七星巖風景名勝區摩崖石刻還保存著“梁鼎芬題名”石刻。

? ? ? “梁鼎芬題名”石刻位于石室巖下的石室洞副墨巖洞內的盡頭之處,鐫刻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石刻高0.2米、寬0.45米,楷書,字體秀勁,刻工精湛。

? ? ? 原文為:

? ? ? 梁鼎芬、徐鑄同游。

? ? ? 說起張之洞的教育功績,梁鼎芬功不可沒,時人稱張之洞“言學事惟鼎芬是任”(《清史稿?梁鼎芬傳》)。張之洞更是充分肯定梁鼎芬的教育功績,稱贊梁鼎芬“學術純正,待士肫誠,于教育事體,大綱細目擘畫精詳。任事多年,勤勞最著。”(苑書義《張之洞全集》)同時,張之洞請求朝廷賞加梁鼎芬為正二品銜,以示贊揚與鼓勵。

? ? ? 梁鼎芬對自己與張之洞共同開創的教育業績頗感自豪,自題對聯于武昌府(今湖北武漢市)兩湖書院的寓宅大門。聯曰:

? ? ? 往事憶觚棱,身別修門二十載;

? ? ? 新陽盡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 ? ? 對于張之洞的知遇之恩,梁鼎芬自是涌泉相報。張之洞調到哪里,梁鼎芬就跟到哪里。

? ? ? 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梁鼎芬就跟著前往武昌府,在兩湖書院任史學分教、山長等職。

? ? ? 光緒二十年(1894),張之洞調任兩江總督,梁鼎芬又跟著前往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市)主講鐘山書院。

? ? ? 日子差一點就可以風平浪靜地過去了,但梁鼎芬又一次“忍不住”,上書彈劾慶親王奕劻和直隸總督袁世凱。

? ? 《清史稿?梁鼎芬傳》云:光緒三十二年(1906),梁鼎芬“入覲,面劾慶親王奕劻通賕賄,請月給銀三萬兩以養其廉。又劾直隸總督袁世凱‘權謀邁眾,城府阻深,能諂人,又能用人。自得奕劻之助,其權威遂為我朝二百年來滿、漢疆臣所未有,引用私黨,布滿要津。我皇太后、皇上或未盡知,臣但有一日之官,即盡一日之心。言盡有淚,淚盡有血。奕劻、世凱若仍不悛,臣當隨時奏劾,以報天恩’”。

? ? ? 最初,張之洞不知道梁鼎芬有此奏疏,聞后嘆息,又懼怕受其牽連。果然,梁鼎芬的忠心不得好報,再度激怒了慈禧太后,被慈禧太后下沼訶責。他遂“引疾乞退”(《清史稿?梁鼎芬傳》)?以鎮江府(今江蘇鎮江市)焦山的海西庵為清靜之地,與世隔絕,閉門讀書。

? ? ? 世人都說梁鼎芬簡直就是“愚忠”典范,演出了一幕幕極盡“愚忠”的鬧劇。

? ? ? 梁鼎芬“愚忠”于光緒帝的軼聞,就是極具諷刺性的故事。

? ? ?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ー日(1908年1月14日)傍晚,三十八歲的光緒帝躺在冰涼且寂靜的中南海瀛臺涵元殿,滿含悲憤地離開了人間。梁鼎芬“奔赴哭臨,越日即行”(《清史稿?梁鼎芬傳》)。


清·光緒帝

? ? ? 梁鼎芬兩度前往位于易州(今河北易縣)梁格莊的清西陵,叩謁光緒帝暫安之殿,在梓宮前面“瞻仰流涕”(《清史稿?梁鼎芬傳》)。為了表達對光緒帝的景仰和思念之情,他還在寢殿的外面露宿。

? ? ? 在建造光緒帝的崇陵時,梁鼎芬經常到工地瞻視,且為工程建造籌款募捐。光緒帝出葬時,他由兩個親隨攙扶到崇陵前執紼,從行宮一直走到地宮。當人們將棺槨、陪葬品布置妥當后,已經全部退出地宮,唯有他還瘋瘋癲癲地坐在地宮里面,準備為光緒帝殉葬。后來,他被親隨背了出來,才算完結了事。

? ? ? 張之洞的知遇之恩,梁鼎芬從未忘懷。

? ? ? 光緒三十五年(1909),張之洞去世。梁鼎芬聞訊后,親自送到張之洞的原籍——直隸省南皮縣(今河北南皮縣)雙廟村。在張之洞發喪的路上,他一路步行,一路號啕大哭,老淚縱橫,悲痛欲絕。他的痛哭之聲,竟壓過眾孝子。

? ? ? 梁鼎芬為張之洞撰寫了一副挽聯,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張之洞的深切緬懷之情。聯曰:

? ? ? 甲申之捷,庚子之電,戰功先識孰能齊,艱苦一生,臨歿猶聞忠諫語;

? ? ? 無邪在粵,正學在湖,講道論心惟我久,凄涼廿載,懷知哪有淚干時。

? ? ? 張之洞殯葬后,梁鼎芬仍然在張之洞的老宅前面徘徊不走。此后,他每次坐火車經過南皮縣時,必定肅然起座,面東敬立,以示哀悼。他晚年在北京時,每月十五日必到張之洞祠行禮。

? ? ? 辛亥革命后,梁鼎芬閑居上海,以遺老自居。

? ? ? 民國五年(1916),在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推薦下,梁鼎芬潛心為年僅十多歲的溥儀寫“起居注”,把溥儀吹捧為“真英主也”(溥儀《我的前半生?母子之間》)。

末代皇帝:溥儀

? ? ? 次年6月30日,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張勛策劃復辟。臥病多日的梁鼎芬強行打起精神,以清王朝皇室代表的身份前往總統府,威逼黎元洪“退位”“讓國”,“奉還大政,以惠中國而拯生民”(蔡東藩《民國演義》)。

黎元洪

? ? ? 7月1日凌晨,張勛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翎,率領康有為等群黨,擁立十二歲的溥儀登基,宣布“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清史稿?張勛傳》)。然而,僅僅過了十二天,“張勛復辟”便失敗了。

張勛

? ? ? 民國八年(1919)11月14日,病憂交加的梁鼎芬在北京去世,葬于崇陵右側的小山,永遠為光緒守陵,賜謚“文忠”。

? ? ? 這位光緒年間的進士,官至布政使一職的士大夫——梁鼎芬,在臨死之前,始終不肯與已生存八年的民國握手言和,居然留下遺言不可刊刻自己頗有成就的《梁鼎芬詩集》。

? ? ? 梁鼎芬在死前留言:“我生孤苦,學無成就,一切皆不刻。今年燒了許多,有燒不盡者,見了再燒,不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涼,文字不能傳出之也。”(吳天任《梁節庵先生年譜》)

? ? ? 梁鼎芬是“近代嶺南四家”(梁鼎芬、羅惇曧、曾習經、黃節)之一,詩作頗有成就,何必統統地付之一炬呢?一個堂堂長髯的男子,竟然有《紅樓夢》中焚詩斷癡情的小女子林黛玉之舉,真可謂糊涂至死也!

? ? 后人推測,可能是梁鼎芬因無能為力挽回時局,希望后人將自己完全遺忘。的確,從z政·治.取向考察,他確是一個螳臂當車、不識時務的悲劇角色。作為傳統的士大夫,他一直以為g改·朝·換·代的民國,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王朝而已。他對西學頗有研究,但始終不愿意承認西方可以救.中國,而認為中國·只有自救,且有大清皇帝才可以自救。(完)


? ? ? 除了上文所述外,這位大名鼎鼎的節庵先生還有好多趣談怪事:

? ? ? 如在宣統時,曾為我們龍頭村晚清才子彭泰來呈請入祀鄉賢祠,在?下方彭泰來公畫像跋中題字記錄了這件事:宣統時,梁太史節庵呈請以先生入祀鄉賢祠,朝旨已可,(意思:皇上已經批準)??以遜國(意思:后來大清國將權力移交給民國)不及舉得云云(意思:沒能來得及將彭泰來入祠鄉賢祠這件事辦成)??看來,「操行修潔」的才子彭泰來極可能是清朝最后一位呈請成功的鄉賢!清朝時期呈請入祀鄉賢祠的程序是相當繁雜的,時間快則半年即可。

彭泰來畫像

? ? ? 還有梁鼎芬這個人的懷舊情緒是很濃的,他極可能是史上掃墓最多的一位詩人。他在詩文里留下了大量的修墳、掃墓、祭拜記錄。被稱為“掃墓狂人”??

? ? ? 粗略統計,在他61年中,形諸文字的掃墓記載就有23次。梁鼎芬這種慎終追遠的思想從何而來?在封建時代,對“天地君親師”的尊崇固然是一大原因,但在梁鼎芬身上,則有著自己的性格印跡。

? ? ? 梁鼎芬7歲時母親去世,在6歲時母親還帶著他去過外曾祖張南山的故宅“松廬”。張南山(維屏)是清中期著名詩人,與黃培芳、譚敬昭號稱“粵東三子”;在后來的成長歲月中,梁鼎芬對出自嶺南文化世家的追念是非常牢固的(《述哀篇》)。12歲,父親卒于長沙任上,到23歲始安葬于白云山蓮花臺(《重至長沙寫哀一首》)。談得來的舅父張鼎華也中年去世,同為陳澧弟子的陳樹鏞(慶笙)30歲去世,至交同年崔舜球、楊啟焯(焌三)均英年早逝,他寫下兩首詩懷念他們《客中夢同年友,歡如生時,感覺有作》。他的兩個異母弟弟,喜愛文學,他十分欣賞,寄托甚大,結果也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 ? ? 親人好友太早離開人世,祭掃是最好的懷念方式,難怪在梁鼎芬的詩集里一再出現祭墓,甚至當友人的詩里提到他的先塋所在(白云山蓮花臺),他也會鄭重其事地和詩,平時也念茲在茲(《憶先隴》),甚至連做夢也會夢見(《夢至蓮花臺下醒后有述三首》、《別蓮花臺三年昨夢歸奠醒書志哀》)。辛亥革命那年,梁鼎芬回到廣州,以榨粉街太史第的祖屋作為“梁祠圖書館”,而自己則棲身于城外白云山雙溪寺,雙溪寺即在蓮花臺附近,他把這個臨時的住所命名為永愿庵。

今天的廣州榨粉街。辛亥革命那年,梁鼎芬回到廣州,以榨粉街太史第的祖屋作為“梁祠圖書館”。

? ? ? 除了對親人的懷念,梁鼎芬尤其注意歷史上那些舍生取義之人。仰慕先賢,訪碑修墓,表達敬仰之情,這在前人特別是讀書人中不乏此舉,但都不如梁鼎芬用心之誠、堅持之久、做事之多。他從主掌惠州豐湖書院修建范孟博蘇文忠祠,在武昌時重修謝枋得祠、建成禰正平祠,內設正平學堂——當時張之洞聽說梁鼎芬要建禰正平祠,說了一句“此千年未有之事也”。奉旨查辦江西南昌知縣江召棠被殺案,還抽空到新建青山拜謁陳寶箴的墓。光緒三十三年解官湖北,在同僚中倡議捐修先賢祠、墓、祭田多處,如明楊漣墓、熊廷弼墓,清溫紹原墓、謝泉祠等,除了募捐,梁鼎芬還撰文“述其緣起,以為世道人心之勸云”。

? ? 也就是說,梁鼎芬希望從這些高風亮節的忠義之士身上尋求認同,在砥礪自己的同時,讓這些風規節概,有俾于政教人心。

? ? ? 在這些先賢中,給予梁鼎芬最深遠影響的恐怕要數明代著名的諫臣楊繼盛。他早在15歲就讀楊氏遺書,敬其人,“日思拜其墓,不可得”。在焦山海西庵讀書的歲月里(32歲至34歲),恰好海西庵內有楊繼盛祠,供著楊的畫像,學生江逢辰擅畫,梁鼎芬就讓他精心勾摹,并讓海西庵住持佛如購買石頭,雇工匠刻成,“自有此石后,拓者已過千份”。表弟龍鳳鑣來看他,梁鼎芬又慫恿龍刻楊繼盛的文集(“知服齋叢書”,梁鼎芬的第一部詩集也是龍氏所刻)。到他57歲時,終于到河北定興縣尋訪了楊繼盛的墓和祠堂,隨行帶著他搜集來的楊繼盛文獻,其中就有龍氏所刻的楊繼盛文集。

楊繼盛 致王繼津札拓片 橫披 34×127cm 注:楊敬安舊藏

? ? ? 楊繼盛,號椒山,嘉靖三十二年上疏彈劾嚴嵩“五奸十大罪”,反遭下獄遇害,忠義節氣,成為后世人臣的標桿,彪炳史冊。更為難得的是,在以嚴嵩為首的當權派一手遮天、制造冤假錯案時,亦有不畏強權者以行動表達對楊繼盛的支持。如楊繼盛在兵部的同事王遴(字繼津),不僅反對給楊繼盛定刑,在楊下獄后還送飯、并把女兒許配給了楊繼盛的兒子,楊繼盛被殺害后,又為之斂葬。在焦山海西庵楊繼盛的祠堂里,還有楊繼盛致王遴的一通書札,勸王遴“此時且斂鋒蓄銳”,等待時機“轟烈一場”,推心置腹,溢于言表。楊繼盛此通書札于清乾隆六十年刻,留下來的這張書札拓片,鈐有梁鼎芬的年家子楊敬安藏印(關于梁楊兩家世誼詳后文),極有可能是梁鼎芬所贈。因為在楊家所藏的碑帖拓片中,尚有明代名臣左光斗、黃道周手書詩拓片,上面分別有梁鼎芬的題跋:

梁鼎芬題 左光斗墨拓 水墨紙本 立軸 29.5×19cm 注:子遠上款,子遠即楊敬安

? ? ? 梁鼎芬跋文:“忠毅英烈,四百年猶想見之。子遠世長敬慕直節,以此為贈。此人師也。鼎芬記。”

梁鼎芬題 黃道周墨拓 水墨紙本 立軸 29.5×19cm;跋:20×6cm 注:子遠上款,子遠即楊敬安

? ? ? 梁鼎芬跋文:“漳浦天挺人豪,扶植綱紀,忠懷高節,不勝高山之思。寫示子遠學人,知所師法也。鼎芬記。”

梁鼎芬門人:楊敬安


楊敬安之父楊啟焯

? ? ? 子遠即楊敬安的字,父親即梁鼎芬寫詩懷念的同年楊啟焯(焌三)。這些都可以看出先烈給予梁鼎芬的強烈影響,他堅信忠義能激勵士夫,改變風氣,著眼長遠。但隨之而來的辛亥革命卻一舉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民國改為共和政體,面對這種巨變,梁鼎芬依然抱定效忠皇室的信念,并且在此后的民國歲月中,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立場。

? ? ? 1912,民國元年——在梁鼎芬等晚清遺老的心目中,是宣統四年——梁鼎芬首謁光緒皇帝的陵墓崇陵。當時因克扣費用,崇陵已停工經年,梁鼎芬見狀“憤切憂煎”,一方面向陳夔龍這樣的遜清大老們籌款報效,一方面向民國政府呼吁繼續撥款。經過梁鼎芬的奔走,崇陵工程得以在次年年底竣工,他旋即被任命為種樹大臣,于是常年住在崇陵所在地梁格莊。為了節省開支,五十多歲的梁鼎芬備嘗艱苦,據門人楊敬安后來編輯的《節庵先生遺稿》卷首《節庵先生事略》一文中說:

? ? “先生既奉崇陵種樹之命,仍恐撥領經費,不足支銷,又勸集舊日遺臣,及同鄉親友,再三捐資報效,前后共得三萬余元。更躬親扶病督理種樹事宜,寒暑無間,不辭勞瘁,三年成活樹株十余萬本,為公家省費十五萬元。”

? ? ? 也就是在種樹工作第二年,梁鼎芬在崇陵筑小屋三間,名為“種樹廬”,成為他這位種樹大臣的現場辦公地點。在種樹之余,他還經常以崇陵的物事饋贈給遺老們,以慰他們的故國之思。先后受到饋贈的有:

遺老們面對這些禮物,無不感慨萬千,紛紛寫詩紀念,而梁鼎芬的種樹廬也成了對清朝懷有感情的遺老來崇陵拜祭的落腳點:

? ? ? 身體力行,這也是梁鼎芬不同于其他遺老的地方,他的這些舉動也贏得了很多人的敬意。這里要提及一件齋額,梁鼎芬的老朋友李孺為他寫了“種樹廬”橫批,并在“宣統乙卯”(即民國4年,1915)又題:“松柏蒼蒼,朔風烈烈。三年之心,千年之血。”按,李孺,字子申,河北遵化人,能詩,梁鼎芬與之唱和,《節庵先生遺詩》與李子申有關的詩多達10首,亦工繪事。民國元年(1912)梁鼎芬生病住院,曾在給端方五弟端緒的書札中談作詩,點評當時的詩人,“李大爺此人最好,惟心氣浮粗,不求甚解。”這位李大爺,就是李孺。他以道員候補湖北,曾任湖北提學使,可以說和梁鼎芬結交甚早,又道同志合。李孺是漢軍旗人,武昌革命事變,他好不容易逃出來。有著忠于清室的立場,大概才能體會梁鼎芬的心志,才會有“三年之心,千年之血”這樣的推崇吧。

李孺 “種樹廬” 水墨紙本 橫披 31.5×127cm 注:李孺,字子申,河北遵化人,能詩,梁鼎芬與之唱和,《節庵先生遺詩》與李子申有關的詩多達10首,亦工繪事。拍品為李孺書贈梁鼎芬者。



梁鼎芬 謝恩奏折兩道 21×46cm;21×74cm 出版:《節庵先生賸稿》,楊敬安編,1965年澳門出版

? ? ? 對于梁鼎芬的這種忠心,皇室也看在眼里。聽說他首謁光緒陵墓,隆裕就說梁鼎芬難得。后來做事愈多,賞賜也逐漸增加,從“穆如清風”這樣的匾額,到賞賜銀兩,1916年(“宣統八年”)因命在毓慶宮行走、賞穿帶膆貂袿,梁鼎芬先后寫了兩通謝恩奏折,這兩通奏折都收錄在其門人楊敬安編輯的《節庵先生賸稿》卷上(1965年澳門出版),并作為梁鼎芬的墨跡置于書前刊行。

諸名人為《梁格莊會葬圖》手卷所題跋文之石刻拓本 橫披? 34.5×109cm

? ? ? 1919年梁鼎芬61歲去世后,家人根據遺命將他葬在梁格莊之東莊。梁鼎芬表侄、著名書畫家余紹宋后來收集其詩六卷,由其門人盧弼刻為《節庵先生遺詩》,是為流行最廣的梁鼎芬詩集。不過,余紹宋還做了一件事,即畫了《梁格莊會葬圖》手卷,然后請梁鼎芬生前好友題跋,有曾習經、陳寶琛、鄭孝胥、朱益藩、黎湛枝等40人的題詩,余紹宋為此畫的題跋前后經營十多年,到1933陳三立題跋始完成,成為一件極有影響的文化事件。為之題詞的多為遜清遺老,對梁鼎芬的孤忠精神無不竭力揄揚,而梁鼎芬以忠于清室的身份,能葬在崇陵旁邊,無疑也是一項殊榮。

梁鼎芬52歲時與兒子梁思孝合影

? ? ? 除了梁鼎芬自己及友好的詩文記載,我們可以直觀看到的影像記錄很少。門人楊敬安所編輯的《節庵先生遺稿》于1962年香港出版后,梁鼎芬52歲時與兒子梁思孝合影、58歲像兩張照片開始為人所知,成為梁鼎芬的標準照,吳天任撰《梁節庵年譜》1972年出版時,亦將此兩張照片列于書前。楊敬安還藏有一張梁鼎芬單人站于樹下的照片。這都是三世交親、追隨杖履二十余年的楊敬安的珍藏,而且是當日的原始照片。


58歲的梁鼎芬樹下照

? ? ? 楊敬安還藏有一張梁鼎芬掃墓的照片,似乎從未披露過,作為“掃墓狂人”的真實面目,我們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直觀感受到:

? ? ? 該墓地十分莊嚴闊大,穿著清朝官服的梁鼎芬站在墓前左邊,身后著三排一人高的牌子,羅列著梁鼎芬一家的功名,如“誥封光祿大夫”、“誥封一品太夫人”、“候補三品京堂”、“崇陵種樹大臣”、“特派隨班行禮大臣”、“御賜穆如清風匾額”等二十多個功德牌子,足見榮耀。照片右邊有一高石柱,上刻“瀧岡全節歐陽子”,左邊則是“城郭歸來丁令威”。據梁鼎芬所撰《白云山蓮花臺先塋五銘并聯》,可知這是一對華表柱銘,照片上的地點是白云山蓮花臺梁鼎芬的先人墓地無疑。照片上的梁鼎芬頗顯老態,應是晚年歸粵省墓時所照。從51歲起,梁鼎芬幾乎每年都有歸粵掃墓的記載,但從他56歲遜帝頒賜御書“穆如清風”匾、奉旨準在德宗幾筵前隨班行禮的文獻記錄看,似乎只有次年(1915)夏歸粵這一時間較為吻合:溫肅的《題梁文忠公札稿》有云,“文忠自辛亥至乙卯,凡三回粵,一癸丑秋,一甲寅春,一乙卯夏,乙夏留較久。”乙卯即1915年,梁鼎芬是到了年底才北上,訪楊繼盛的墓就在此行。另外還有一個可能是1917年春因庶母何氏病逝于京,梁鼎芬“請假扶柩至塘沽,由海道歸葬,時已苦病足……”,極有可能梁鼎芬并未隨行歸粵。

? ? ? 1975年夏天,吳天任在香港寫成《梁節庵先生年譜》一書,在序言里他發了一通議論說:“迄于清廷覆亡,其他遺老,大都逍遙津滬,享其寓公生活,而先生則不憚風雪,奔走關外,為守陵種樹大臣,最后為遜帝師,丁巳復辟,強起周旋,雖授官名單竟未與列,而事急既托日友勸阻段軍飛機入宮投彈,事后又勸軍人勿擾皇室,處處以帝室為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黃晦聞詩所謂‘世有君臣始見君’。嗚呼!先生誠無愧于其言矣。”

? ? ? 這不僅僅是讓我們把梁鼎芬和其他遺老區別開來,更讓我們多了一層角度去看待他那些頑固的舉動。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后,革命與保皇都成為昨日云煙,作為歷史人物的梁鼎芬其詩、其書顯示的文化價值,已成公認的事實,而他當年揮灑的墨跡與文件材料,也成為重要的歷史珍品。

? 本文部份源于清史網,參考文獻有:

? 《節庵先生遺詩》(影印版),朝華出版社2017年版。

? 《梁鼎芬年譜》,吳天任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 《節庵先生遺詩補輯》,汪宗衍編,1952年出版。

? 《節庵先生遺稿》,楊敬安編,1962年出版。

? 《節庵先生賸稿》,楊敬安編,1965年出版。

? 《嶺南近代四家詩》,嚴一萍編,藝文印書館1982年9月初版。

? 《楊母區太夫人哀啟》,楊氏自印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78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701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91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74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4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26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5評論 3 45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93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9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42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8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51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6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2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9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