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縫里塞著泥土的感覺真好。
重新養育一些東西的感覺,真好。
——蕾秋·喬伊斯 《一個人的朝圣》
00
二十年前,哈羅德還是個在釀酒廠工作的小職員。他身材高大,但一輩子彎著腰生活。
但可能正因為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他是那么熱心腸,永遠將心比心的一個人。
有一次他忽然發現了藏在文具柜里哭泣的奎妮,那個一向沉靜謙遜的奎妮。
那天晚上奎妮一反常態地對陌生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她說:我工作做的挺好的;我有一個學位,我也不笨;那為什么納比爾先生總要盯著我,好像在等我出狀況一樣?為什么他們都要取笑我?
哈羅德起初除了說“當然了”也不知說什么,只是勸她:不要辭職。
后來當他們再次因為某次工作交集的時候,才開始熟了起來。
甚至當哈羅德醉酒闖禍時,奎妮默默地去背了黑鍋,然后被老板開除,甚至威脅她不要再出現在這個小鎮上。
奎妮告訴了莫琳這件事,并讓她別告訴哈羅德,然后孤身一人遠走他鄉。
像一只凜冬里在雁群被迫打散的大雁。
事情好像就這樣過去了,春夏秋冬里,每個人都在垂垂老去。
二十年后,哈羅德已經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每天坐在椅子上等日升日落,潦倒半生。和妻子也因孩子的死而爭吵,愛情也像是被凍住了。
遲暮年華坐在藤椅上懷念往生,他說,他好像把什么事情都弄糟了。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來自貝里克郡的來信,是奎妮寄來的。奎妮說,自己得了癌癥,寫信來做告別。
他立刻開始回信,但筆就是動不下來——他不知道該寫什么。好不容易寫下來后,他去找郵筒寄信。
每次路過郵筒的時候,他都告訴自己應當在下一個郵筒寄,因為他始終覺得自己寫的還不夠有誠意。
最后他來到了一個加油站,那個小女孩跟他說,自己的阿姨也得了癌癥,并和他討論了關于信念的話題。
她說: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也許是哈羅德也早厭倦了終日像等死一樣地靜坐等日子任由事情糟糕下去的生活,他感覺自己整個人充滿了力量。
于是他決定走路去貝里克郡,靠自己的信念去救奎妮。
一路上他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幫助他的也有覺得不可能的,有難以理解他徒步意義的,也有所謂的追隨者,甚至有人加入他的隊伍只因為聽說這個朝圣者有名,從中謀取利益。
但好歹,最終他花了87天走了627英里到達了貝里克郡。
故事的最后是美好的,即使奎妮依然死于癌癥,但作為長期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她去世的時候兩頰有笑,哈羅德也因行動和一路上的所思和妻子變得互相理解。
也許這正是朝圣的意義。
一、如果不去接受無法理解的事物,才是真的沒有希望了
故事里的哈羅德在此之前從不運動,肌肉松弛,走過最遠的距離不過是從家門口到車里,據懷疑還有家族遺傳的老年癡呆。決定出發的時候他連基本的遠足裝備都沒,甚至手機都沒有帶。
在他堅持走到貝里克郡前,沒有人相信他能做到,甚至他自己都在旅途中不斷地質問自己,心里有個聲音一直勸自己放棄。
但當他打算去接受這樣的信仰,嘗試去打破以往的觀念時,就像文中說的,他已經變成了一句話:“你不會死的。”
二、如果對一件事困惑不解,請先完全不去想這件事
文中哈羅德沒有出發徒步行走前,他經常因為一些事困擾。比如他一直覺得自己活得很糟糕,比如他和莫琳之間互相冷漠的態度已經維持了二十年之久也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又或者如他想的:自己花了一輩子低頭,避免沖突,然而兒子卻下定了決心要和他斗一斗。
走上旅途的時候,在陌生的地方,他開始不受外物的困擾,他漸漸回憶起往事,想起初見莫琳時的舞會,想起自己也做過一些值得回憶的事情,想起孩子的優秀,慢慢釋懷,慢慢懂得,問題也漸漸迎刃而解。
三、旅行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一顆真正朝圣的心才是
不可否認的是,哈羅德通過這趟遠足,漸漸地解決了不少問題,也懂得了很多,但這些更多歸功于他一顆朝圣的心。因為信念,于是無堅不摧,于是懂得真諦。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可以反觀他的追隨者。在哈羅德因為徒步遠足引起媒體關注的時候,有很多各型各色的人參與到了這場為了挽救奎妮的道路。但真正用心者,十有一二。正如那個不耐煩進度而花言巧語率領著別的追隨者提前到達目的地,讓媒體最大程度地曝光自己,甚至說那個為了承諾繞遠路而行的哈羅德最終放棄了換取自己的名聲。
這樣的人雖然也在旅行,但他到最后,也依然只是那個讓人厭惡的人。
四、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生活里我們總是很清楚做什么事情有什么回報,選擇去遠方哪種交通工具最便捷,年邁老人應該好好在家待著而不是到處亂跑,萬一出了意外怎么辦?
但也正是這種每個人都看得到的理性的條條框框,慢慢地把我們都束縛住了。
于是旅途中,有無數人質疑哈羅德的遠足,甚至包括一開始的莫琳。
但有著“我不焦急,但也不拖拉,只要一步接一步往前走,總會到的”信念的哈羅德,六十多歲的高齡,終究征服了這萬水千山。
五、每個人都可以是英雄
在哈羅德沒有開始橫跨英格蘭前,他只是個連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把任何事情搞得糟糕的人。二十年前奎妮幫自己背了黑鍋,然后徹底消失在他的生活里,他也沒去找;孩子掉進海里,自己不通水性,因為害怕先蹲下來解很久的鞋帶;老板百般侮辱自己,他連一句話也不敢還;和莫琳吵架后,二十年一直分居。
如果一定要定義失敗,我想這就是失敗的狀態。
就是這樣的失敗者,跨上了一條對年輕人來說都沒什么可能完成的道路,引起無數媒體報導,無數人愿意以他為朝圣者的領導而追隨他,最后徒步87天走了627英里到達目的地。這時候他是英雄。
因為認定了一件事,再累也不回頭,便可以成為英雄。
最后用哈羅德決定徒步前的心理描寫作為結束:從六十五歲那年開始,他就對未來的困難作好了心理準備:關節會越來越僵硬,耳朵會越來越不靈敏,眼睛一吹風就會不停地流淚,胸腔還會忽然一陣刺痛,好像預示著什么不祥似的。但現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感覺又是什么呢,怎么這么有力,讓他身體微微顫抖,雙腿躍躍欲試?
文摘
1. 英格蘭的土地在腳下鋪展開,那種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感覺振奮人心,讓他忍不住漾起一絲笑意,但覺蒼茫世界我獨行,再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讓他回到小花園里除草去。
2..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
3.他這樣堅定地走著,好像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離開椅子,像現在一樣,走在路上。
4..他發現正是這些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使他訝異,牽動他內心的溫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哈羅德無法再否認其實一路上見過的每個陌生人雖然是獨特的,卻又是一樣的,這就是人生的兩難。
5.唯一的變化是我漸漸習慣了那種痛。就像在平地發現了一個大坑,一開始你總是忘記有個坑,不停地掉進去。過一段時間它還在那里,但你已經學會繞過它了。
6.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7.一旦停下來太久,就很難繼續了。
愿你也成為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