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在思考經濟活動、經濟規律時,往往只能從歷史經濟現象中去總結,不同于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可以創造實驗室,反復試驗總結,能獲得的經濟事件也非常有限,所以通常的過程是:提出假設 - 收集數據 - 分析數據 - 驗證假設并調整。
針對不同的情況需要提出不同的假設,例如經濟學家在研究貨幣量變動時,假設短期效應中價格固定,長期效應中價格是可變的。
為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簡化現實,形成模型,經濟學學習中主要會運用以下幾個模型:
- 循環流量圖: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和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企業用勞動、土地和資本(建筑物和機器)這些投入品來生產物品與服務,這些投入品被稱為生產要素。家庭則擁有生產要素并消費企業生產的所有物品與服務。
- 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各種組合的圖形。
生產要素和生產技術提高時,圖形范圍還會再擴大。如果一個經濟從它可以獲得的稀缺資源中獲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東西,就稱這種結果是有效率的,如果有剩余可利用的資源,代表是無效率的。
由于人們面臨權衡取舍,當人們決定每種物品生產多少時,需要比較機會成本,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了用另一種物品來衡量的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可以用斜率表示,斜率越陡,機會成本越高,因為不擅長的工人做的就少。
生產可能性邊界簡化了復雜的世界,以便強調一些基本但極為重要的思想:稀缺性、效率、權衡取舍、機會成本和經濟增長。
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特定市場上相互交易。
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增長。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密切相關的,由于 整體經濟的變動產生于千百萬個人的決策,所以,不考慮相關的微觀經濟決策而要去理解宏觀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人們經常要求經濟學家解釋一些經濟事件的原因,有時也要求經濟學家提出改善經濟結果的政策建議。
實證表述:是描述性的,做出關于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表述。可通過分析檢驗證據而確認或否認實證表述是否正確。
規范表述:是規定性的,做出關于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表述。對規范表述的評價既涉及事實也涉及價值觀,除了依靠數據,還涉及對倫理、宗教和政治哲學的看法。
為什么經濟學家往往給決策者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議呢?
- 經濟學家可能對世界如何運行的不同實證理論的正確性看法不一致
- 經濟學家可能有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對政策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有不同的規范觀點
分析工具:
- 忽略的變量:當研究原因和結果時,應當關心一下,有沒有一種被忽略的變量的變動能解釋觀察到的結果。
- 反向因果關系:表面看起來的因果關系,檢查一下是否是A先變動引起的B,看一下先后關系是一種確定因果關系的簡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