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LES OF ECONOMICS
7TH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
[美] 曼昆 著
“我想象不出對于公司CEO、國會議員或美國總統來說,什么專業比經濟學更好?!薄_拉斯美聯儲備銀行前總裁,Robert D. McTeer, Jr.
SEC 1 導言
Ch1 經濟學十大原理
稀缺性,Scarcity: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是指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產人們希望擁有的所有的物品與服務。
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經濟,Economy: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人們組成的群體;
經濟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筑一樣,是構建人類社會并維系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其具體含義隨語言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國的國民經濟,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時候用來表示財政狀態,有時候又會用去表示生產狀態。
1.1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效率,Efficiency: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Equality:經濟成果在社會成果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平度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
-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統而有目的的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的人。
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對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邊際收益,Marginal Benefit: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Incentive: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
1.2 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用每個人狀況都變得更好
中央計劃經濟,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一種社會經濟運作的組織方式,又稱計劃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于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于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中央計劃經濟國家運行的前提假設是,政府官員能夠最佳地配置經濟中的稀缺資源;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產權,Property rights:個人擁有并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Externality,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Market Power:單個經濟活動者(或某個經濟活動的小群體)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1.3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別都可以歸因于各國生成率的差別;
生產率,Productivity:沒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
-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Ch2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勞動、土地和資本(建筑物和機器)
生產水平是有效率的:如果一個經濟從它可以獲得的稀缺資源中獲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東西,就稱這種結果是有效率的。
生產水平是無效率的:由于某種原因,也許是普遍失業,該經濟的產量小于它從可以獲得的資源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可能產量;
2.1.3 經濟模型
p25
2.1.4 我們的第一個模型:循環流量圖
循環流量圖,Circular-flow diagram:一個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與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2.1.5 我們的第二個模型:生產可能性邊界
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是一個圖形,表示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各種組合的圖形。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的學科。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增長的學科。
實證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試圖描述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觀點。
規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試圖描述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觀點。
Ch3 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
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一個生產者以低于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貿易可以使社會上每個人都獲益,因為它使人們可以專門從事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
貿易的價格:對從貿易總獲益的雙方而言,他們進行貿易的價格在兩種機會成本之間。
SEC2 市場如何運行
Ch4 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市場,Market :是由某種物品或服務的買者與賣者組成的一個群體。
買者作為一個群體決定了一種產品的需求,而賣者作為一個群體決定了一種產品的供給。
競爭市場,Competitive Market:有許多買者與賣者,一直與每個人對市場價格的影響都微乎其微的市場。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買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的價格上升,對該物品的需求量減少;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對該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市場需求:是所有個人對某種特定物品或服務的的需求的總和。
正常物品,Normal good: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檔物品,Inferior good: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減少的物品;收入減少時,需求量增加。
替代品,Substitutes: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的增加的兩種物品。
互補品,Complements: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的減少的兩種物品。
使需求曲線移動的變量:
- 收入;
- 相關物品的價格;
- 愛好;
- 預期;
- 買者的數量;
供給量,Quantity supplied:賣者愿意并且能夠出售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供給定理,Law of supply: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的價格上升,該物品的供給量增加;一種物品價格下降,該物品供給量也減少。
均衡,Equilibrium,市場價格達到使用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水平時的轉態。
影響供給曲線移動的變量:
- 投入品價格;
- 技術;
- 預期;
- 賣者的數量;
供求定律,Law of supply and demand:任何一種物品的價格都會自發調整,是該物品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
Ch5 彈性及其應用
彈性,Elasticity:衡量需求量或供給量對其某種決定因素的變動的反應程度的指標。
5.1.1 需求價格彈性及其決定因素
相近替代品的可獲得性: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較富有彈性,因為消費者從這種物品轉向其他物品較為容易。
必須品與奢侈品:必須品的需求往往缺乏彈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彈性;
必需品和奢侈品取決于購買者的偏好,并不取決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質。市場的定義:任何一個市場上的需求彈性都取決于我們如何劃定市場的邊界,
狹窄定義的市場的需求彈性往往大于寬泛定義的市場的需求彈性,因為狹窄定義的市場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時間范圍: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長期內更富有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需求價格彈性=需求量變動百分比/價格變動百分比
5.1.3 中點法:一個計算變動百分比和彈性的更好方法
計算(Q1, P1)和(Q2, P2)兩點間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Q2-Q1)/[(Q2+Q1)/2] / (P2 - P2)/[(P2+P1)/2]
總收益,Total revenue:一種物品的買者支付從而賣者得到的量,用該物品的價格乘以銷售量來計算。
需求富有彈性:當彈性大于1,即需求量變動的比例大于價格變動的比例;
需求缺乏彈性:當彈性小于1,即需求量變動的比例小于價格變動的比例;
需求曲線說明:斜率:是兩個變量變動的比率,彈性:是兩個變量變動百分比的比率。
需求收入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消費者收入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收入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需求收入彈性=需求量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另一種物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的指標,用第一種物品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第二種物品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物品1的需求量變動百分比/物品2的價格變動百分比
5.2 供給彈性
供給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一種物品供給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供給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價格變動百分比
供給價格彈性=供給量變動百分比/價格變動百分比
- 供給價格彈性取決于賣者改變他們所生產的物品量的靈活性。
- 供給在長期中的彈性通常都大于短期。
Ch6 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
6.1 價格控制
當政府對競爭市場實行限制性價格上限時,就產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賣者必須在大量潛在買者中配給稀缺物品。
6.2.1 向賣者征稅如何影響市場結果
- 稅收抑制了市場活動;
- 買者與賣者分攤了稅收負擔;
即,稅收負擔的分配是由供給和需求的彈性決定的,而不是由支付稅收的一方負擔。
- 經濟受兩種規則體系支配:供求規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規。
6.2.3 彈性與稅收歸宿
- 稅收負擔更多的落在缺乏彈性的市場一方身上。
- 在本質上,彈性衡量當條件變得不利時,買者或賣者離開市場的意愿。
SEC3 市場和福利
Ch7 消費者、生產者與市場效率
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市場扭曲(例如稅收)引起的總剩余減少。
買者和賣著稅收遭受的損失大于政府募集到的收入。
無謂損失就是由于稅收阻止了這些互利的貿易而引起的剩余損失。
稅收引起無謂損失是因為它使買者和賣者不能實現某些貿易的好處。
稅收造成無謂損失,是因為它使買者和賣者改變自己的行為。
8.2 決定無謂損失的因素
- 供給和需求的彈性越大,稅收的無謂損失也就越大。
Ch8 應用:賦稅的代價
8.2 決定無謂損失的因素
- 供給和需求的彈性越大,稅收的無謂損失也就越大。
政府的市場補貼與稅收一樣,同樣造成了市場扭曲,引起總剩余減少。
Ch9 應用:國際貿易
世界價格,world price:一種物品在世界市場上通行的價格
關稅,tariff:對在國外生產而在國內銷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種稅。
SEC4 公共部門經濟學
Ch10 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y: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無補償的影響;
正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有利的無補償的影響;
正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不利的無補償的影響;
科斯定律,Coase theorem:認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么,他們就可以自己解決外部性問題的觀點。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各方在達成協議與遵守協議過程中所生產的成本。
矯正稅,corrective taxes:旨在引導私人決策者考慮負外部性引起的社會成本的稅收。
- 矯正稅改變了激勵,使其考慮到外部性的存在,從而使資源配置向社會最優水平移動。因此,矯正稅即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經濟效率。
10.1.2 負外部性
社會成本=生產者的私人成本+受到污染的不利影響的旁觀者的成本。
外部性內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改變激勵,以使人們考慮到自己行為的外部效應。
10.1.3 正外部性
- 在存在正外部性時,物品的社會價值大于其私人價值。因此,最優量大于均衡數量。
Ch11 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
Ch12 稅制的設計
SEC5 企業行為與產業組織
Ch13 生產成本
Ch14 競爭市場上的企業
14.2.5 企業推出或進入一個市場的長期決策
如果從生產得到的收益小于生產的可變成本,企業就停止營業;
即,如果TR<VC,停止營業
即,如果TR/Q<VC/Q,停止營業
即,如果P<AVC,停止營業
如果從生產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總成本,企業就應該退出市場,即:
如果 TR < TC,就退出
如果 TR/Q < TC/Q,就退出
如果 P < ATC,就退出
競爭企業的長期供給曲線是邊際成本曲線位于平均總成本曲線上方的那一部分;
有效規模:平均總成本最低的生產水平稱為企業的有效規模。
在可以自由進入與退出的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中,企業一定是在其有效規模上運營。
沉沒成本,Sunk cost: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Ch15 壟斷
壟斷企業,Monopoly:作為一種沒有相近替代品的產品的唯一賣者的企業。
壟斷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有三個主要原因形成:
- 壟斷資源:生產所需要的關鍵資源有單個企業所擁有;
- 政府管制:政府給予單個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物品或服務的權利;
- 生產流程:某個企業能以低于大量企業的成本生產產品;
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由于一個企業能以低于兩個或更多企業的成本向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物品或服務而產生的壟斷。
P325
壟斷者的邊際成本總是小于其物品的價格,是因為對于壟斷者來說面臨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為了增加銷量,壟斷企業必須降低其向所有消費者收取的價格。
Ch16 壟斷競爭
不完全競爭市場分類:1. 寡頭
寡頭,Oligopoly,只有少數幾個提供相似或相同產品的賣者的市場結構。
壟斷競爭市場的三個特點:
- 許多企業;
- 有差別的產品;
- 自由進入
Ch17 寡頭
勾結,Collusion:一個市場的企業之間就生成的產量或收取的價格達成協議。
卡特爾,Cartel:聯合起來行事的企業集團。
博弈論,Game theory;研究在策略狀況下人們如何行為的理論。
納什平衡,Nash equilibrium:相互作用的經濟主體在假定所有其他主體所選策略為既定的情況下,選擇他們自己最優策略的狀態。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么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
占優策略,Dominant strategy:無論其他參與者選擇什么策略,對一個參與者都是最優的策略。
SEC 6 勞動市場經濟學
Ch 18 生成要素市場
資產,是企業用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以為投資者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
資本,是企業為購置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資產的資金來源,是投資者對企業的投入,它為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分別歸債權人和公司所有者(股東)所有,企業對其資產不擁有所有權。
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用于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投入;
勞動、土地和資本是三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需求是派生需求:也就是說,企業的生產要素需求是從它向另一個市場供給物品的決策派生出來的。
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用于生產一種物品的投入量與該物品產量之間的關系。
邊際產量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一單位投入的邊際產量隨著投入量增加而減少的性質。
邊際產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 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乘以該產品的價格。
一個競爭性的、利潤最大化的企業雇傭的工人數量要達到使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于工資的那一點。
資本,Capital:用戶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設備和建筑物;
企業的生產要素:勞動、土地和資本;
購買價格:一個人為了無限期地擁有那些生成要素而支付的價格;
租賃價格:一個人為了有限期內使用那些生成要素而支付的價格;
勞動、土地和資本各自賺到了他們在生產過程中的邊際貢獻的價值;
任何一個時點的均衡租賃收入都等于要素的邊際產量值;
一塊土地或資本的均衡購買價格取決于當前的邊際產量值以及預期未來會有的邊際產量值。
勞動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
- 產品價格
- 技術變革
- 其他要素的供給
勞動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
- 愛好變動;
- 可供選擇的工作機會;
- 移民;
Ch19 收入與歧視
補償性工資差別,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貨幣特性而產生的工資差別。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對人的投資的積累,如教育和在職培訓。
超級明星市場:
- 市場上每位顧客都想享用最優生產者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務;
- 生產這種物品所用的技術使最優生產者以低成本向每位顧客提供物品稱為可能。
Ch7 深入研究的論題
Ch21 消費者選擇理論
預算約束線,budget constraint:對消費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費組合的限制。
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一條表示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消費組合曲線。
無差異曲線的4個特性:
- 消費者對于較高的無差異曲線的偏好大于較低的無差異曲線,因為消費者偏好消費更多而不是更少的物品;
- 無差異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因為消費者為了得到同樣的滿足,一種物品的消費減少,另一種物品的消費就必定增加;
- 無差異曲線不相交,應為如果相交,就會違背偏好更多消費而不是更少消費的假設。
- 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因為人們更愿意放棄自己擁有量較多的的物品,而不愿意放棄擁有量較少的物品。
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消費者愿意以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
在消費者最優點,消費者對兩種物品的評價(用邊際替代率表示)等于市場的評價(用相對價格表示)
正常物品,normal good: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
抵擋物品,inferior good:收入增加引起需求減少的物品;
吉芬物品,Giffen good: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當價格的某種變動是消費者移動到更高或更低無差異曲線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當價格的某種變動使消費者沿著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變動到有新邊際替代率的一點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Ch22 微觀經濟學前沿
信息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ics: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ics: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經濟學中將心理學的觀點考慮進來的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