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在線閱讀資料:http://dasi.100xuexi.com/Ebook/93007.html
本書嚴格按照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內容進行編寫,共分為兩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本部分內容共分22章,每章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復習筆記,總結本章的重難點內容;第二部分是課(章)后習題詳解,對第7版的所有習題都進行了詳解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為考研真題詳解,精選近年考研真題(部分考題提供視頻講解),并提供了詳細的解答。
第二部分為模擬試題及詳解。參照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教材,根據各高校歷年考研真題的命題規律及熱門考點精心編寫了兩套考前模擬試題,并提供詳盡的解答。
第一部分?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第1篇?導?言
第1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1.1?復習筆記
1.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稀缺的資源有效地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以使人類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科學。自從萊昂內爾·羅賓斯于1936年對經濟學下了上述定義以來,這個定義就一直在英美等國教科書中占統治地位。
稀缺性是指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產人們希望擁有的所有物品與勞務。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導致經濟學家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
2.關于個人做出決策的基本結論
由于一個經濟的行為反映了組成這個經濟的個人的行為,所以經濟學研究就應該從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開始: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為了得到一件喜愛的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人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舍。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在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機會為既定的條件下,理性人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去實現其目標。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增量的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只有當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例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由于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他們的行為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3.關于人們之間相互影響的基本結論
在人生旅途中,人們的許多決策不僅影響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以下三個原理是關于人們如何相互交易的: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貿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服務。與家庭一樣,國家也能從相互貿易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并享有種類更多的物品與服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在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利己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并導致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干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單純的市場調節經常會導致市場失靈,而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4.關于整體經濟如何運行的基本結論
從討論個人如何做出決策開始,然后考察人們如何相互交易,所有這些決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組成了“經濟”。最后三個原理涉及整體經濟的運行: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別都可以歸因于各國生產率的差別,即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量的差別。一國的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發行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就下降了。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人們通常認為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交替關系,即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這種交替關系的產生是由于某些價格調整緩慢。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權衡取舍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服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雇工人,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1.2?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稀缺性(scarcity)
答: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求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也就是資源的有用性與有限性。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滿足這種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而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物品,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的物品,稱為“經濟物品”。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地球上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欲望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資本品如機器、技術知識)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進行消費。”也就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
2.經濟學(economics)
答: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稀缺的資源有效地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以使人類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科學。時下經常見諸國內報刊文獻的“現代西方經濟學”一詞,大多也都在這個意義上使用。
自從凱恩斯的名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于1936年發表之后,西方經濟學界對經濟學的研究便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主體(作為消費者的單個家庭或個人,作為生產者的單個廠商或企業,以及單個產品或生產要素市場)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主體面對既定的資源約束時如何進行選擇的科學。宏觀經濟學則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主要著眼于對經濟總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產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即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平等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在不同的社會中,人們對平等的觀念是不同的。平等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平等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平等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平等的理解不同,但平等具有客觀的內容,平等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5.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北京師范大學2004研;深圳大學2008研;華南理工大學2009、2010研;北京科技大學2010研;山東大學2012研)
答:機會成本指將一種資源用于某種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棄的最大預期收益。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①資源是稀缺的;②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③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以避免帶來生產的浪費,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機會成本的概念是以資源的稀缺性為前提提出的,當一個社會或一個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者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方面。這就是說,這個社會或這個企業所能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收入,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時所能獲得的收入作為代價的,這也是機會成本產生的緣由。因此,社會生產某種產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產另一些產品的代價。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