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觸碰,對于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孤獨體驗,有著怎樣的深遠影響。
一個相當殘酷的真實案例 :
20世紀60年代,羅馬尼亞即將面臨人口短缺的問題,時任統治者尼古拉·齊奧塞斯庫頒布了一項臭名昭著的法案。
這部法案要求每對夫妻至少要生4個孩子,非特殊情況下的避孕和墮胎都屬于違法。
這個法案持續了23年,在這23年的時間里,羅馬尼亞比以往多出生了200萬個嬰兒。
但這樣的政策,并沒有給羅馬尼亞的經濟帶來輝煌,反而催生出了一大批“不被需要”的孩子。
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無法承擔起養育孩子的重任,于是,大量的新生兒被遺棄。
這些被遺棄的嬰兒,如潮水般涌入了孤兒院。
很多孤兒院因此不堪重負,每名工作人員平均需要照顧數十個兒童。
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府倒臺后,外界發現了這些如地獄般的孤兒院。
據后來的羅馬尼亞政府統計,上世紀90年代,有超過20萬被遺棄的兒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
后來,美國廣播公司把這段殘忍的歷史拍成了紀錄片,片中的內容讓人震撼。
這些兒童像是被扔進了倉庫里。
他們跟人接觸的機會,僅僅是喂食和換尿布的時候。
除了工作人員機械的動作和冷漠的表情之外,再沒有人對他們進行愛撫和擁抱。
他們也沒有玩具,很少爬行和走路,活動范圍僅限于臟兮兮的嬰兒床。
這些孩子從孤兒院出來后,有一些奇怪的行為,他們經常前后擺動身體,用頭撞墻。
這和沒有母親養育的靈長類動物,進行自我刺激和自殘時的表現非常像。
后來也有科學家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持續性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孤兒院的成長經歷,給其中很多人的身心,造成了持續性的巨大傷害。
尤其是他們的認知和情感能力,都有著明顯的缺陷。
長期得不到應有的身體觸碰,是造成這些缺陷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聽過那個著名的恒河猴實驗,這是有記錄的對身體觸摸最早的研究。
研究人員為幼崽猴做了兩個母親的模型,一個是用金屬做的媽媽,其乳房部位連著奶瓶,小猴能在金屬媽媽這里獲得食物;
另一個是絨布媽媽,身體柔軟,但沒有奶瓶,小猴不能在這里吃到食物。
結果發現,幼崽們普遍更喜歡沒有食物的絨布媽媽,緊緊和它摟在一起。
只有當餓了的時候,才會去金屬媽媽那里,吸上幾口奶。
據德國格倫瓦爾德教授介紹,觸覺,被稱為是“所有感官之母”。
靈長類動物的指尖極其敏感,它們的指尖上覆蓋著的角質層匯集了豐富的神經末梢、血管和腺體,每個指尖上平均有600個壓力和觸覺感受器。
通過這些感受器,我們感知世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軀體;
通過這些感受器,我們與外界建立起聯系,與世界相互作用。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觸覺存在雙重的傳導和編碼系統。
其中一種系統是觸覺的基礎功能,用來感知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狀和質地,屬于觸覺的辨別成分。
而在人類身體的皮膚中,還存在著一種被稱為“C觸覺”的傳導纖維,主要負責觸覺的情緒成分,與觸摸的愉悅感受有關。
這種負責情緒感知的觸覺功能,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孤獨”話題密切相關。
那些用來表達愛、關心、欣賞等感情的觸摸行為,有一個專門的術語:“情感觸摸(affective touch)” 。
格倫瓦爾德教授說,除了提供必要的生存、成長條件外,身體接觸產生的刺激,還可以增強人的免疫系統,起到抑制炎癥的作用。
善意的觸摸也能夠緩解恐懼感,使呼吸平穩,骨骼肌也會更放松。
觸摸還會刺激催產素的分泌,使我們的血壓降低。
人類如果沒有視覺、聽覺或者嗅覺,依然可以存活下去,
然而一旦失去了皮膚觸覺,不能被觸碰或者撫摸,便無法正常成長。
人類無法獲得身體接觸時,會感受到極端的焦慮,他們會不確定自己是否存在,從而長期生活在恐懼和壓力之下。
這些都是“情感觸摸”所帶來的影響。
情感觸摸,歸根結底是一種主觀體驗。
不同的人對摸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比如,來自母親的觸摸,代表著撫慰、關注和愛,經常得到愛撫的兒童,會逐漸將這類觸摸與照顧者的愛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對身體觸碰的積極內在體驗模式。
而與之對應的是,被剝奪觸覺。
有過被虐待經歷的人,甚至會發展出對觸摸的消極內在體驗,他們往往厭惡、害怕被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