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孩子出生后,你就會開始思考很多你不曾去思考的問題,這樣的時候,你在需求著,同時也在探尋著,就在這時你會吸引到一批和你一樣的人和事,就像是華德福教育,這個關于生命的學科。
華德福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于1919年創立在德國的斯圖加特(Stuttgart)。當時,一位德國企業家依米爾默特(Emil Molt)邀請魯道夫·施泰納根據人智學的研究成果,為他的香煙廠工人的子弟辦一所學校,并以工廠的名字Waldorf Astoria命名為Freie Waldorf Schule(德語)。
這所學校辦得很成功,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代表未來教育的典范。后來,凡是實踐這一教育理念的學校都被稱為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也被稱為魯道夫·史丹納學校(Rudolf Steiner School)。(資料來源百度)
魯道夫·史丹納(Rudolf Steiner),奧地利社會哲學家。1861年2月27日生于克拉列維察。他是人智學的創始人,用人的本性、心靈感覺和獨立於感官的純思維與理論解釋生活。他潛心於科學,編輯了歌德的科學著作,并深受其影響。在《自由的哲學》(1894年)一書中轉而鉆研哲學。1913年,在多納什城成立第一個哥德學園,一所文科(人文科學)學校。施泰納到處講演、著述。作品有《歌德的世界觀》(1897年)、《神智學》(1904年),1925年卒於瑞士多納什城。
人智學是魯道夫·史代納創立的一門精神科學,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智慧、人類以及宇宙萬物之間的關系。研究人智學是探索通往精神領域的知識途徑,通過研究人智學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人類的精神存在,物質世界與宇宙的現象。
而這里,主要是想就艾伯特.索斯曼醫師根據魯道夫.史丹納博士的感官研究及人智學為基礎進行多年的演講后撰寫成的《十二感官》這本書為基礎,來和大家一起探尋有關觸覺及生命覺。
早上,女兒被鬧鐘吵醒,睡眼惺忪地上了我的車之后繼續睡覺,就這樣一路載她到了學校。后來,每天早上我到房間叫她起床。我將窗簾拉開,在身邊跟她講話,并且輕輕搖動她;她上車之后不再睡覺,我們一路聊天到學校。被鬧鐘吵醒與被我叫醒,兩者之間有何差別?因為我喚醒了她的視覺、聽覺及動覺,而不像鬧鐘只是觸動了她的聽覺……(引《十二感官》第4頁)
有時候你會發現,為何別人家的小孩一下子就跟同學玩在一起。而自己家的小孩卻像一滴油浮在水面上一樣,無法跟同學融合在一起!其實,他只是有些感官受傷了,或者還沒被喚醒。人的身體具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只是我們還沒去啟動它而已。有時就像車子發不動一樣,其實車子并沒壞只是電力不足,充電過后或是請別的車子幫忙搭電就能讓它重新啟動。十二感官就是我們身體的充電器,這本書則是它的使用說明書。(引《十二感官》第6頁)。
當我放下手中的《十二感官》,起身時,書里掉出了一張小的透明磨砂面名片,是大理醉愛大理客棧的。想起那個時去大理只為參加荷蘭籍班納老師的華德福的工作坊。到現在還留著這一紙名片,可見是很珍惜那樣的時光!一群被華德福所打動的人,懷揣著自己的夢想,不遠萬里跑到大理只是參加為期一周的工作坊。激情可待呀!是什么樣的教育會讓我們這些媽媽和老師如此期待呢?好的,那我們繼續來看看哈!
史丹納曾說:感官研究是進入人智學的第一章。這種說法很直接,但為何要將它擺在第一章呢?通常閱讀一本書時,你會先從第一章開始讀起,接著第二章,然后是第三章。確實,大部分的書籍都是一這種方式編寫。但并非所有的書都如此。當你閱讀柏拉圖的《The State》,你會發現這本書和其他書不太一樣。它的結構不是依照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順序。閱讀此書仿佛漫步在一座沒有邊界的大寺廟一樣。這本書的結構就像希臘神殿,它沒有明顯的順序,史丹納的書也是如此你必須先適應這樣的方式:整本書要談的東西在第一章就會提到,第二章當然也是如此。你需要保持耐心。如果教育是一件衣服,可以遮擋和避開懵懂無知,那也請相信僅此而已。我們更主張在生活里去找尋真理和信任。因為,華德福是一種生活。魯道夫斯坦納 :? 任何人都不要輕信別人說的話(包括我的話)直到你自己有切身體驗真實的感受
在光之中,意志從宇宙的高處流入人類的靈魂里
愿宇宙思維的確信可以實現
為靈魂解答迷惑
并且聚集它的強大光芒
喚醒人類心中的愛
*斯坦納《心靈周歷》第48周
觸覺
想談觸覺,我們必須全心貫注在那個知覺上,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將其他的知覺一并帶入,否則無法正確的研究某一個單一的感官,所以呀!還沒開始,就遇到了難題。列如,嬰兒還在媽媽肚子里時,你可以通過觸摸媽媽的肚子,讓他感知你,同時你也在感知他時,這種時候,你伸出手時,你的手在動,這就用到了動覺,當你把手放在肚子上那一刻,你感覺到了溫暖那這毫無疑問的又有溫暖覺,特別是,現在你非要把觸覺寫清楚時,你就很緊張,不能讓筆尖流動起來。原因是沒有任何一種感官可以單獨運作。人共有十二種感官。只有五、六或七種感官在平常的科學中被承認,理由是這五、六或七種感官最顯著,而其他的較為不明顯。現在應當有必要說,溫度覺與觸覺感官是人能夠連結自己與世界的方法中,二種完全不同的方法。這是今天心里學家所區分的感官。(《人學》第115頁)那么,讓我們來想一想,如果只有一個單獨運作的觸覺感官,你能想象會是什么樣的狀況嗎?比如:我們把燈關掉。讓自己完全置身于黑暗里。你看不見,你這時能擁有的凸出感官就是觸覺。對!這時你的觸覺被放大。這種體驗是和平常不同的,是的,瞎子的觸覺是比我們有眼睛的人要更敏銳的。當然,這是個實驗,你不能在你熟悉的房間里做,最好不要。因為,當你碰到什么東西時,你如果是在自己的房間,那你心里是會看到這個東西的。必須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房間(對,這樣你是不清晰的)。就這樣,你才能得到只靠觸覺,就只用到觸覺的最初體驗。你的感官被完全陌生給刺激活,這里對你來說是全新而不熟悉,對,你第一次,只能通過想像,而非我們習慣性的去接觸事物。你想過把自己完全的交給觸覺,而非你熟悉的視覺或其它感覺嗎?對,在完全的黑暗里,就只剩下很突出的感覺——空,你處在一個完全無知的空間。這時,你和“它”開始慢慢的明顯。你的所有體驗都是關于“它”。好像有什么東西被安排好了的一樣,在那里等著,你有了一種很驚奇的體驗。你在接觸自己的某個部分……這是關于觸覺最明顯的一個喚醒!邊界!在黑暗里,你感覺到“它”時,這就真正的開始了皮膚之外的很清晰的界線(界限)。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邊界。還是回過來談嬰兒,你的手伸出來觸摸肚子里的孩子,肚子里的孩子也能感知到這個界限。那么,一個出生后的小嬰兒他是否知道他的嬰兒床的邊姐呢?還有,他的手指和眼睛、嘴。我問這些是會有些突兀,是的,嬰兒只能緩慢地,一點一滴地學習或者說醒來,從懵懂無知里。小嬰兒必須反復的觸碰床邊才知道,邊界線。這就是由觸覺來幫助他們完成。
人類的生命早期相比于其他動物發展最為緩慢。在一歲以前的小嬰兒,是沒有自理能力的,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顧,屬于被動發展。在一歲的小嬰兒來說,他們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四肢和軀體的!他們只具有哭和吸允反射。什么叫吸允反射呢,就是你隨意的拿一個奶頭或手指,去觸及小嬰兒臉的任何一個部位,他們就會把嘴移過來。但,這樣的反應只在面部,如果你把手放到其他位置,他就過不來了,人在生命的初期,能做出反應的區域非常的小,就只限于面部,小嬰兒一不能抬頭二不能翻身,七八個月里小嬰兒,完全需要靠另外一個人照顧。所以,人類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邊界。是我在觸碰東西?還是有些東西正在觸碰我?這需要去思考去體驗,然后才會知道。在生命的早期,如果撫養人能給到嬰兒撫觸,那就可以起到非常正向和積極的刺激。什么叫撫觸?嬰兒撫觸并不是一項時髦活動,它是一種醫療方法。因為撫觸從一開始就是和醫學探索聯系在一起的。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撫觸,在自然分娩的過程中,胎兒都接受了母親產道收縮這一特殊的撫觸。皮膚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覺器官,是神經系統的外在感受器。
早期撫觸就是在嬰兒腦發育的關鍵期給腦細胞和神經系統以適宜的刺激,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發育,促進生長及智能發育(信息來源百度)。讓一個小生靈得以舒展,對,父母就如同微風輕撫水面那般,溫柔的去喚醒孩子的感官體驗。去認知自己的頭、手、腳、小肚肚、后背、小屁股。開始在母親那柔和的聲音里去識得,這位是媽媽,是我最親密的人,開始去熟悉去信任別人。這就是觸覺給到我們的界限和安全感。界限,在這里,也會慢慢作用到父母自己本身,比如通過對環境的照顧來實現。一個整潔有序的環境,這個也是觸覺的體驗。對,也是在界限里。在整潔有序的環境里,對于界限的把握是準確的清晰的。一個人在建立了清晰的界限后,他的待人接物,就很隨順了。我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我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大小?我的邊界在哪里?外界事物不斷地碰觸我的身體表面,這也讓我覺察到自己所處的周圍環境。這是一個費時的歷程。從出生開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去經歷。但我深信,這與觸覺有很深的連結。(《十二感官第17頁》)
由觸覺帶領我們來覺察,身心的防御和界線的感知與控制,舉列如下:
觸覺延伸探討一: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邊界要清晰,防人之心不可無,你無法確定面前這位陌生人是不是友善,所以你需要防備這一點,不要自來熟,甚至有必要營造一種你這個人不太好相處的感覺,至少你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錢,或者很大方,你要顯得摳門一點,這樣你的自我邊界就很清晰。舉列為證,向送水的工人,因為經常往家里送水,他有意無意的也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情況。這時,他會來試探你的底線。找借口來給你商量,比如跟你說要加一點錢,也不多就每桶水多收個十元。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就應該直接換商家。不能讓他覺得你很好說話,這就太被動了。這樣的列子也多,你都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大事,但,這里有個安全隱患的問題。在陌生人之間,文明存在著一個猜疑鏈,這種時候你就要有個辯識真假的能力,就會用到我們身體的本能,這就是感覺,要相信自己的感官體驗。
觸覺延伸探討二:在親密關系的相處里,邊界也在。在家庭和婚姻里,更是如此。你看一個家的房間布置,有餐廳,有幾間臥室,能分出兒童房,書房,主臥。這就是隨著時代變化發展出來的,歷史學家有個發現,在20世紀以前孩子在家里沒有一個單獨的房間,孩子是跟父母睡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也在被分離出去,雖然沒有被趕出這個家庭,但相互間也是保留了界限。家庭關系變得越來越簡單,從整體趨勢上來看,就是別人能管到的事越來越少,家庭越來越變成了純粹的夫妻關系,孩子沒有成年的時候家長有撫養義務,孩子成年之后呢,實際上就離開了這個家庭,實際上是這個家庭里邊的客人。
觸覺延伸探討三,成人也需要撫觸,這就是露營的最初溫柔,當你走進大地母親的懷抱后,你的感官也會得到滋養。露營,你可以更輕松如意的放松自己的身體。躺臥在大地母親的懷抱,大地母親會給你的身體一次放松的掃描。這一切都安靜的就像沒發生,呼吸著自然的味道,通過呼吸來引導身體。因為我們現在城市都是高樓大廈,水泥WiFi,無線網絡干擾了我們的對于自然之母的鏈接。身心 就容易產生負性能量,在露營中跟自然接觸,我們的能量跟大地有一個親密的鏈接,就像我們中國人講接地氣一樣。(地氣,玄學所說的地中之氣,是土地山川所賦的靈氣。《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
所以,現代人會用晶石等礦物來去調理身體,晶石是大地之母最寶貴,而且孕育了億萬年的孩子,所以我們住在城市里面,通過晶石作用于我們觸覺感官,也可以過去照顧自己的能量體。
每當你支起帳篷,在深夜感受大地的變化,那種原始的感動,你可以知道露水,在何時下來。讓自己遠離聲光電的污染,去仰望星空。我想這也是在呼喚生命里的最根本的護衛。
當我置身於感覺之頂時,
心魂深處如此燃起
眾神真理話語:
在靈的根基中以期待去追尋
將能尋得你對靈的關系。
*斯坦納《心靈周歷》第13周
唯有當我們體驗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時,我們才會在那個世界里醒來。單憑觸覺,你是無法進入所謂的外部世界。這個外部世界,讓你透過身體產生自我意識,于是你開始體驗到自己是有界線的。借由觸覺,小嬰兒讓自己和大宇宙分離。觸覺就是為了讓小嬰兒將自己從大宇宙中抽離,然后開始體驗身體的本質。這種速度雖然緩慢,但它的確在發生。(十二感官第18頁)
即使有了皮膚但是如果沒有觸覺的話,所有的一切都將是一個整體。我們會像落入海里的雨水一樣,完全溶合在一起。想像自己是宇宙里的一個人,你完全熟睡而且對這個宇宙沒有絲毫的知覺。再想像一下,為了某種神秘的理由,你離開了這個宇宙,而且你與它完全分離。此時,你依然沒有任何知覺。你成為一個毫無知覺、沒有靈魂的人。你想得到知覺的唯一辦法就是,你必須先離開這個宇宙,然后立刻再回來和它接觸。所以為了得到知覺,你必須做兩件事。如圖中顯示的:首先你得從A點依著箭頭方向離開宇宙。然后再順著箭頭的方向回到B點。這時宇宙對你而言是封閉的此時你就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十二感官第19頁)
觸覺對于人類有非常明確的功用。我們從神圣的整體中被釋放出來,但又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于是,我們一直渴望去接觸事物。觸覺的任務就是要告訴我們:事物是分離的。這就是做為成年人要做的事,邀約離晰感近來。什么叫邀約離晰感,離:就是分離,抽離出去;晰:就是清晰,從某件事上抽身并分離出來,讓自己逐漸清晰。我們做父母的要去尊重孩子的不同,要認同他們會抽離于我們之外,與此同時讓孩子嘗試著清晰自己并去發展自己。
諾瓦里斯(Novalis)說:“接觸的同時,會產生分離與連接兩種效果”。這是宇宙的深奧之處。(《十二感官》第21頁)觸覺最敏感的部位就是我們的手指。手指可以觸摸到全身的每個部位。小嬰兒就無法做到這點,必須等到二至三歲才有這樣的能力。也就是小孩子到了會說“我”的時候,屆時他的手臂長度才足以觸摸到全身。(《十二感官》第22頁)
斯坦納說明觸覺的秘密?:“如果沒有觸覺,人類無法成為有意識的神。”如果人們愿意打開自己的心靈耳朵,終將發現:我們的感官就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將上帝想象為自己在天上的父親。如果你深入去思考觸覺,就能得到更深切的內在體驗。借由觸覺的發展,人類可以領悟到神明世界的存在。這是一個極高、極神秘的世界,是你永遠無法完全理解的世界!(《十二感官》第24頁)
觸覺的任務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我們是分離的。從何處分離?從大宇宙分離出來。不論你稱呼為大宇宙、自然界、上帝、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三位一體*(Trinity)都無所謂。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體驗過程。借由觸覺,事物到底透露了什么訊息給我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屬于哲學的一派,探討存在、實體、宇宙、時間、同一性等事物之基本原理的學問。亞里斯多德稱此為超物理學。
*三位一體(Trinity)是指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引《十二感官》第25頁)
在這陰霾籠罩的寒冬
靈魂感受到熱切的驅使
展露它那與生俱來的力量
期盼透由感官世界啟發的溫暖之心
引領自己通過這幽暗的國度
*斯坦納《心靈周歷》第48周
生命覺?
來,我們再繼續來看看第二種感官:生命覺。這是個很神奇的感官!斯坦納是這樣來解釋:我們用它來覺察自己的身體組織。我們用感覺得到一種體驗,然后這個體驗會被傳達到整個身體。列如,當你睡醒時,你會注意到它。你感覺非常舒服,因為你睡了一夜的好眠。你應該非常熟悉這種感覺。然而,我們更會關心的是另一種感覺:感覺到自己不舒服。無論如何,我們有能力去監督自己身體的組織狀態。這就是生命覺。(《十二感官》第26頁)
觀察它,就像這會兒,我完全在寫完觸覺感官的興奮狀態里,我很享受這種感覺,這也是一種生命覺,也同樣像一覺好夢一樣,值得回味。觀察自己的不同狀態并記住這個感覺。這樣會比運動本身還有趣味,運動后的人,在大汗淋漓后,也同樣會升起一種感覺,這樣的感覺是酸爽,也就是痛并快樂著。那感動就是讓我們的心做運動。對,隨之而來的也是愉悅的享受。身體也會記住這樣的體驗。說到記憶,身體對“痛”是會有很深刻的記憶的。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是療愈,而醫療才是真實發生的教育。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在證明你活著!當你能夠用心去感受一切的時候,生命永遠都是禮物。哪怕是疾病,珍惜疾病帶給你的禮物,去看疾病背后想表達的是什么?要心存感激,疾病是上天的恩賜。著名的《小王子》里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我的一個秘密,再簡單不過的秘密:一個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我們探討生命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不需要總是等到事件發生之后才從痛苦的折磨中讀到些許的信息;而是可以在平時,甚至在歡樂的情境之下就能讀取信息,并且明白它的含義。(《十二感官應用篇第40頁》)醫生就知道,沒有一個人的身體是一樣的。那同時也沒有一個人的生命覺是一樣的。
生命覺延伸探討一:生命覺不是痛苦的感官,而是幸福的感官(即時的感覺)。
我喜歡日本已故的105歲老人日野原重明講的:“就用我們的雙眸仰望湛藍高遠的晴空,這已是人間至美,我們必須對這樣的美好心懷感謝。”(引自《活好》)
為何突然間這么說呢?因為,就剛剛我正在騎車上班的路上,腦子里冒出個念頭——在這里談生命覺,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死亡,因為,生命覺是相對于死亡才發生的話題。我們所談的觸覺和生命覺都是在這一個前提條件下發生的——你是鮮活的生命本身,必須是一個活的生命,才可能有這些感官。這真是很微妙呀!死未必是死,那活也未必是活著本身!那好,生命覺到底在做什么?如果只是在體驗饑餓、口渴、感動僅此而已的話,我想就不會出現死亡這么大的一個話題,那生命覺就應該能有個更大的空間,還是這位105歲的日本老人說的:“生命是一種能量體,看不到,但一定存在。他對孩子們說,生命存在于我們能夠支配的時間里。”現在,這個話題開始沉重了哈,不要,這不是我要表達的,我想要的是,?如同大理錢老師說的一樣:“兒童研究的態度,不是要成為一個專家或者算命仙,而是進入很深遂生命的遇見,我很享受。”是的,我也很享受!做這一切都是因為感官研究是進入人智學的第一章。同時又正如魯道夫.斯坦納說的 : “ 任何人都不要輕信別人說的話(包括我的話)直到你自己有切身體驗真實的感受。”就像你打乒乓球一樣,只有你真實的去打過球。你才知道,什么是乒乓球,自己會打嗎?打得如何,你喜不喜歡打乒乓球。這也同樣適用于來感官體驗。
生命覺(life sense)的主要特征就是,它會讓我們感受到痛苦,因此有人稱它為痛覺(pain sense)。然而,能夠感受到身心的痛苦只是生命覺的一部分;無論是生病或健康、吃飽或肚子餓、疲累或輕松,對于這些生命狀態的感知都屬于生命覺的范圍。生命覺是可以主動去感知的一種能力,而不只是被動接受信息的消極感官。《十二感官應用篇》
對呀!一說到教育,就會有些情緒在,我也盡量做到,不帶個人色彩的來講述完我想表達的!力求客觀一點。教育的問題因為折射太多的家庭和社會問題,雜入過多的憂慮,同時變成一件全民焦慮的情緒漩渦。曾有段時間(包括現在都有一點),我都不想過多的來談論關于教育的話題。這個話題有點……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說!總之有點回避。本可以簡單點,教育從最初到最后,一以貫之的關注點,只是“人”而已,只是孩子而已。那就把話題落腳在關注十二感官上。“有病”的教育,是讓孩子終其一生走不出他人的期待,迷失自我;而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從內在找到力量,過好自己的人生。我之所以在這里提這段話,是因為社會越往上走,評估體系越多元,也越看重人本身那些軟性的技能。這里就有了個很好的問題了,什么叫軟性技能?什么叫從內在找到力量?痛苦是一種暗示,同時也是一種指標,我們可以借它來判斷自己是否還繼續盤旋在命運的軌道,或者已經走上新命運之路。某些痛苦的事件只是為了告訴我們:“走偏了”,它是要我們修改方向而回歸正途。有些人則是已經走在自己該走的道路上,然而他們還是會遇到一些痛苦的事件,但這些事件是為了考驗他們,也是為了讓他們完成自己的生命課題。(《十二感官應用篇》第46頁)這里只是試探性的來用文字表達,因為,你想嘛,這種感官體驗因人而易,每個人都不同,我在這里也只能簡單而粗淺的進行表述。不希求能表達清楚。只是覺得,能進行這樣的探討本身就很有趣味和意義。因為,我們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打開所謂的軟性指標和內在力量。既然這樣,那我們就繼續!而不是被無明的情緒漩渦給裹挾。
生命覺延伸探討一: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千萬不要忽略,那些隱藏在情緒底層巨大的瘡口。我們常說“氣死我了”、“壓力好大”、“心有不甘”,這正是情緒在作祟。生氣讓人感覺失控,身體自動釋放出大量有害呼吸系統的因子;焦慮讓人體進入到空鐵壺干燒的狀態,一點點消磨掉人的心力;壓力讓人沮喪,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捂住了人的鼻子,看得見五指透過灰色的天空,又摸不到。
身體是不會說謊的,它忠實地幫我們貯存所有的情緒,而生病就是在提醒我們,要去真實地面對自己真正的需求,妥善地去處理,并相信身體的能力。你要比誰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正在哪個點上,然后再去消化它。這就用到生命覺,去覺察,同時去和它和諧相處,找到解決之道。因為,身體狀態不見得都能被醫療儀器檢驗出來,甚至有些疾病還是在檢查之后才發生。
生命覺延伸探討二:死這個話題,對于活著的人好像是個不愿觸碰的。但,每個人都會經歷。關于死亡,我一直就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感覺。這只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存在,和你在一起。我相信死去的人能看到我們活著的人,特別是那些你最想念的人。
我在美麗的風景里時,我就會覺得,爸爸就在那里住著。
引用《活好》里關于死亡的話題,死亡和生命不可分開,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古希臘的哲學家叫伊壁鳩魯,講過一段關于死亡特別有意思的話,他說死亡這件事和我無關,為什么呢?因為我活著呢?活著的時候死亡沒有來,對吧?對呀,我活著就是死亡沒有來,死亡來的時候我不在,所以我永遠不會遇到死亡。原來人死亡后并不會煙消云散,并不會從我們的生命中徹底消失,相反通過時時追憶他們可以更為深刻的方式,印記在我們的生命里,就比如現在,我覺得父親從未離開,這種在一起的感覺在他離世后更加強烈,雖死猶生……文字是指向月亮的手,它不是月亮。
在這里來提及生命覺,只是為打開或者說是為撕開一個口子。作為一個指月之手,可以借這個感官來進入到思考。
十二感官的普遍分法有,初級感官:觸覺、生命覺、平衡覺、運動覺;中級感官:味覺、視覺、嗅覺、溫暖覺;和高級感官:聽覺、語言覺、吾覺、思想覺。
如果你借著觸覺進到一間房子(心靈),那你就需要用生命覺來開啟光或進行覺察。
一、覺察肉身——身心的健康狀態可以區分為:未病、預病、已病,透過生命覺,我們得以隨時覺察最新的健康,來做評估和調整。
二、思想生命
檢查自己是否有一些固執的想法或是習慣性的行為?若有,這可能是思想趨向“固態”的征兆。“液態”的思想生命具有可以接受各種不同的想法及事情發展出不同結果的彈性。“氣態”的思想生命則具有更多的彈性和想象力。
某些積極的想法是否因為缺乏足夠的能量支持而起起落落?在思想生命里是否存在著某種印記而讓你經常浮現消極的想法,進而影響你的情緒。
三情感生命
自己為何會經常發脾氣?情感的流動順暢嗎?有些人“一肚子心酸事”,因為他總是把情緒擺在肚子里而不去處理它。積極一點的人,他會把情緒帶上來胸部去感受,然后再作后續的處理。有些人將此情緒能量轉由雙手輸出去打人或擁抱別人,有的人則將此情緒能量化為語言再從喉嚨出口罵人或是進行有效的溝通,有些人則是讓這股能量繼續往上竄入頭腦里盤旋而形成牛角尖。
一般而言,觸發情緒反應的因子會經由視覺及聽覺進入我們的內心里,這是比較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兩種途徑。相對地,由嗅覺所吸進來的部分則很難被我們意識到。在情緒的出口方面,通常是由語言或動作的管道輸出。若能修煉好這幾個感官,對于掌握自己的情緒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十二感官應用篇》第54——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