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共讀內容
易仁永澄老師向全體活動參與者示范序言第三部分的分析閱讀。
以中信版為基礎,臺版和英文版做對比,分析閱讀了序言的第三部分“快思考,慢思考”(臺版對應“我們現在在哪里”),歸納為以下五部分內容:
### (一)主要目標:展示大腦工作機制
### (二)對“直覺”的闡述
1,未明確定義直覺
2,示例通過直覺給出的判斷
3,專家直覺的原理
### (三)直覺思維的機制
遇到問題自動啟動直覺思維機制。
1,問題不難,啟動專家直覺
2,問題較難,啟動情意捷徑
3,自動搜索直覺都失效,啟動慢思考
### (四)快慢思考的區分
1,快思考,直覺型思維,有兩種形式專家直覺和捷徑直覺
2,慢思考,作者未作展開
### (五)本書討論的內容
1,系統1的運作方式
2,系統1和系統2的相互影響
永澄老師厘清的關鍵點:
判斷分為直覺判斷和理性判斷
系統1-直覺判斷:專家直覺和捷徑直覺
系統2-理性判斷
###作業
永澄老師的作業:
1,完成序言腦圖,發到全群。
2,開發序言課程
參與者作業:
1,今天的收獲和感想
2,提出問題
新概念
【鏡像神經元】腦中的神經元網絡,一般相信是儲存特定記憶的所在;而鏡像神經元組則儲存了特定行為模式的編碼。這種特性不單讓我們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執行基本的動作,同時也讓我們在看到別人進行某種動作時,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動作。
永澄老師的解釋:人和人接觸的時候,瞬間復制別人的感覺。復制也是一種直覺。
【長時工作記憶】一切信息都是通過短時記憶才轉換到長時記憶中去的。將信息轉入長時記憶的一條重要的有效途徑是進行精細的復述,也就是將當前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賦予它一定的意義,并對信息進行組織。
永澄老師的解釋:通過不斷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內容寫入組塊,一個組塊的內容越多,處理速度越快,組塊與組塊之間的關聯不斷被調用識別,寫入長時工作記憶,未來更容易調用和識別。
【認知吝嗇鬼】指的是個體接收訊息時,不喜歡思考大多靠經驗及個人直覺,并運用許多認知捷徑來處理訊息。利用直覺判斷系統,以減輕認知的負擔。“認知吝嗇者”是社會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和雪萊·泰勒(Shelley Taylor)兩人提出的。
永澄老師的解釋:認知吝嗇是人類的基本原則,符合能耗最小原則,認知只要不投入能量就不投入能量,能偷懶就偷懶。
永澄金句
在沒有他人指導的情況下學習容易掉入以存量為競爭模式的狀態。
不要渴求現在的競爭力,持續的刻意訓練,才能獲得知識框架,才能構建知識體系。
真正會讀書的人就是尋找關鍵詞,關鍵句子和關鍵段落。
你想要獲得專家直覺,就要曠日持久的練習。
學會打問號,解決不了的問題去書中找作者要。
得到一個結論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第8/9/10章節
得到,邏輯思維,6-26,第284期,《文化資本:你的談資決定你的階層》
實踐感悟
1,學會用上帝的視角去俯視學習的內容,把握整體結構,找到自己學到了哪里?如果沒有整體性,學著學著就跑偏了。以前自己看書和學習太關注細節,沒有結構性,書看完了,知道了大概的內容,但是沒有辦法跟自己原來的知識聯系起來。接下來要做的是跟緊永澄老師,刻意訓練,慢慢培養這種讀書的方法。
2,中信版和臺版,永澄老師都發現了很多翻譯錯誤,在讀書過程中不斷打問號,再去翻找英文原版去對照,回答自己的疑惑。雖然我也有這三個版本,但是我在閱讀的時候壓根就沒有發現這些問題,是因為我讀懂了嗎?沒有,其實我碰到這些理解困難的地方就直接就跳過去了,那么為什么我會做出直接跳過去這樣的決策呢?就是永澄老師提到的能耗最小原則在作怪,我直接忽視了問題,假設自己看懂了,細思則恐。
3,老師反復提到的主動閱讀的四個問題,需要時刻保持覺察,另外這次共讀最后擴展的問題在每次選擇和決策的時候學會問自己,為什么得出這個結論?當時做的決策我的假設是什么?把書中的邏輯運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