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Nina從高處跳下,在空中墜落的時候,我們的耳畔響起了一陣在片中唯一一次出現的柔和音樂,看著Nina享受、從容的臉龐,我內心翻涌、幾乎落淚。躺在地上的她,終于得到了她的想要,擁抱了她的理想,為藝術、為理想,為了生命的綻放,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也毫不可惜。
本片獲得了當年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提名,講述了一個舞蹈演員Nina從稚嫩到成熟,到為了藝術而不斷挑戰和犧牲自我的悲壯故事。出色的影像、聲音及故事的塑造方式使電影有聲有色、渾然天成,使觀者驚心動魄,更是在平凡但是細微之中創造出了魔幻的、藝術真實的驚人情感。正是情感豐富、對生活有敏銳捕捉能力與深刻思考的導演通過這種驚悚、超現實的電影手法,才讓觀眾在平凡的生活故事中得到了不同尋常的體驗,讓觀眾如此深入地進入主角的內心,感受她的夢想、她的喜樂,讓我們跟著她痛苦、緊張、喜悅、悲傷、重負、綻放、收獲與成長。
影片的開篇以一場Nina的夢境開始。淹沒一切的黑暗背景以及晃動的鏡頭傳達出不安與動蕩的情緒,烘托出恐懼的氣息。
Nina在一片粉色當中醒來,房間內目力所及的一切粉色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童心未泯、內心純潔的小女孩,她是一個孩子,還沒有長大。媽媽的黑色衣服在這里顯得尤為扎眼。一個全景場景中,景深深處的Nina坐在客廳的幾扇玻璃前做拉伸,一個黑影從貼近攝影機的前面一閃而過,這黑影像鬼魅一般,打破了畫面原本的溫馨與和諧。這黑影,正是Nina的媽媽。
在本片中,媽媽被妖魔化的形象我認為是Nina內心的主觀投射。需要提醒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部電影中,媽媽、Lily和Beth等人物的一些異常的、超出“生活真實”的行為在我看來都有Nina的主觀重塑成分,而電影時刻跟隨的正是Nina的視角,是一種接近“扭曲的現實”,我們看到的一切也正是電影塑造的“藝術真實”。
以粉色為主色調的Nina是一個小女孩,內心懵懂而純潔。直至片尾,在舞臺上揮動著黑色羽翼的她已經完全變身成了一個黑天鵝,也正是那場戲喻示著Nina身心的完全成長而完成了角色的弧光。那么在這兩點點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粉色的Nina實際上內心脆弱而膽怯,從她時常獨自一人坐在角落里。在第一次試演的時候,團長Tomas告訴Nina她是完美的白天鵝表演者,但是對于飾演黑天鵝來說,她過于控制,不能釋放自己。由此,Nina開始把自己推向蛻變的路,開始逼迫自己成為一只奔放的黑天鵝,從而放棄原本那個軟弱、膽小、幼小、粉色的自己。
她在過氣演員Beth的化妝間里拿起口紅的一剎那,一種極盡魅惑的邪惡聲音傳入Nina的、也是觀眾的耳畔,直到在地鐵中,Nina迎面撞上黑衣妖媚的自己,這一切都喻示著白天鵝已經走上了蛻變的道路。
值得提起的是,影片中出現的音樂,尤其是音效的運用簡直與畫面本身形成了近乎完美的配合,這種運用簡直是巧奪天工、渾然天成,讓人贊不絕口、拍案叫絕!影片中俯拾即是的“邪惡的笑聲”、“魅惑的喘息”、“破繭欲出”、“翅膀的飛撲”的運用為這部影片的魅力助力良多。
從Tomas對自己的黑天鵝角色扮演的批評到辦公室爭取,從公布名單到酒會宣布,再到家中母親對自己“羽翼”的“剪除”,Nina由此經歷了一小段的跌宕起伏。此時的Nina對自己還是滿懷著質疑與不安。在浴缸里自慰并看到了邪惡的自己,說明Nina內心的里一個自己已經愈加清晰了。
在與隊友Lily在酒吧喝酒的時候,Nina穿上了Lily給她的黑色內衣的那一刻,那個我們熟悉的鬼魅的邪惡聲音又出現了,Nina越來越接近那個黑色的自己。服藥后的自己出現了幻想,在臥室的床上與Lily瘋狂,看到了Lily背后黑色翅膀的刺青,也竟然看到了匍匐在自己身上的另一個自己。此后,那個魅惑的Nina頻頻出現,喻示著那個妖魅的自己已經迫不及待地和這一個自己相見。Nina把所有的玩偶,帶著孩童的粉色的娃娃都扔到垃圾桶里,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Nina已經要開始擺脫那個膽怯、幼小的自己。
此后,壓力和阻礙接踵而來。在Nina為登臺而量制服裝的時候遇見了鏡中邪惡的自己,其次是替補Lily給自己的壓力,接著她到醫院看到了用銼刀刺向自己臉龐的Beth(自己),回家以后看到了媽媽制造的恐怖氣息。這一切叫她瘋狂。與此同時她也從自己的后背發現了羽毛,而自己的雙腿也變作了禽類的雙腿。當她摔暈在房間里以后,破碎的八音盒上一個殘破的芭蕾舞小人在旋轉。這個殘破的小人叫我想到之前Nina在酒會后仰視的一尊奇怪的雕塑,那個雕塑殘破了雙臂,卻長有一對翅膀。這讓我的內心不禁悸動起來,若想飛翔、若想實現理想,必須要付出疼痛,用力過猛,反噬自身。執著到近乎病態的Nina對媽媽咆哮著說:“我是天鵝皇后!”這是理想的完美主義者的悲壯之處,怎不令人動容。
最后,黑天鵝終于在舞臺上徹底破繭而出,當Nina在回旋中豐滿了自己的羽翼時,黑天鵝宣告誕生,Nina的蛻變宣告完成!而當她縱身一躍時的表情那么滿足、那么安適、那么從容,雖然自己的身上被鮮血浸透,但是她在乎的只是“完美”,她終于擁抱了理想,她完成了破繭的蛻變,她成就了“完美”!
本片的音效運用之出色令人難忘,甚至成為情節轉折、人物塑造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影片的畫面處理,包括色彩和鏡頭運動上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隨處可見的Nina跟拍鏡頭讓觀眾時刻關注著這個女孩的內心,這樣的鏡頭不斷地迫使觀眾去以她的視角去感知世界,讓我們貼近她,移情于她,走進她的世界。
什么是電影,什么是藝術?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價值在哪里?我想,所有的藝術終歸要回到關心人的世界、關注人的內心為根本。而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更是要回答“人是什么?我們是誰?”這樣的問題,把人類社會與個體的人真實地展示給大家看,多么簡單的事情,多么艱難的工作!莎士比亞曾說:“人類不是按照我的規格創造的,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它們真實的樣子展示給你們?!倍逗谔禊Z》正是靈活多變而又技藝嫻熟地運用視聽手段給我們展示出了一場平淡故事中攝人心魄的一面,令人贊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