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凡塵亦精彩
三、黑衣宰相
有這么一位和尚,他曾叱咤政壇、掀風(fēng)攪浪,輔助藩王成就了一番帝業(yè);同時,他又能安居寺廟、不近財色,為佛教傳揚而著書立說。這位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奇人,法名道衍,他的俗名則更廣為人知,叫做姚廣孝。
姚廣孝(公元1335~1418年),字斯道,又字獨闇,法名道衍,號獨庵老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姚廣孝出生在元末的一個行醫(yī)世家,雖說也算是個靠本事吃飯的世家子弟,但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再顯赫的家族背景也并不能保證個人的地位甚至安全。因此,到姚廣孝這里,他并沒有選擇學(xué)醫(yī),而是在十四歲的時候出家為僧了。
雖然身在佛教,但年輕的道衍和尚卻沒有把心思花在佛學(xué)上,而是師從著名道士席應(yīng)真,學(xué)習(xí)了很多陰陽術(shù)數(shù)之學(xué)。所謂“陰陽術(shù)數(shù)”,最早應(yīng)該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說法,即“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說簡單點,就是指以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等數(shù)理的生克制化來推演人事、政治、社會的命運變遷,通常也包括縱橫捭闔、奇門陣法等學(xué)問。可想而知,學(xué)習(xí)這樣的知識和手段,姚廣孝抱負之宏大是從小就有的。
然而,世事難料,學(xué)得一身本領(lǐng)的姚廣孝卻一直沒能找到施展抱負的機會,默默無聞地在寺廟里待了三十多年。
明朝建立以后,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待佛教的態(tài)度算是十分友好,他在洪武八年(1375年)詔令有文化的僧人到禮部應(yīng)試,也就是選僧人來做官。按說這對于姚廣孝來說可是個進軍政壇的好機會,但他卻又沒有抓住這次機會。《明史》中說“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不受官,賜僧服還。”這里用了“不受”,言下之意不是姚廣孝沒考上,而很可能是他主動放棄了。但他為什么要放棄這個機會呢?
不受官的姚廣孝返回途中經(jīng)過北固山,臨景感嘆,賦詩懷古:
譙櫓年來戰(zhàn)血干,煙花猶自半凋殘。
五州山近朝云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事業(yè)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北固山橫枕大江,嵯峨險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漢末兩晉南北朝時的南方政權(quán)中地位更是重大。姚廣孝的眼中,是“五州”、“萬歲”、“鐵甕”、“金壇”,宏偉而高遠,“蕭梁事業(yè)”,那可不就是“帝業(yè)”!
看來,姚廣孝不做禮部的官,是他根本對這個官職不屑一顧,他的志向可是出常人之料而直指“帝業(yè)”的!因此,當(dāng)時同行的僧人宗泐聽到姚廣孝的詩也是驚訝無比,說道:“此豈釋子語耶?(《明史姚廣孝傳》,下同)”作為一個和尚,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
是的,姚廣孝就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和尚。
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很是悲痛,特地“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jīng)薦福”,要給兒子們選些高僧,借之紀念皇后、念經(jīng)祈福。這個時候,時任僧錄司的宗泐就把姚廣孝給舉薦出來了。
借著這個機會,年近五十的姚廣孝終于走到了燕王朱棣身邊了。傳聞中說,姚廣孝跟朱棣密語,說他能“以白帽奉大王”,朱棣聽了很是受用,“白帽”加到“王”上,不就是“皇”嗎?
“白帽王”之說的真假暫且不論,但想來就有野心的朱棣見到姚廣孝以后,“語甚合,請以從”卻是真的,他把姚廣孝接到北京的慶壽寺,兩人此后“時時屏人語”,已經(jīng)有了遠大的圖謀。
朱元璋駕崩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政策,無疑威脅到了朱棣的利益。姚廣孝隨即“密勸成祖舉兵”,拉開了藩王奪政的序幕。
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揮師南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起兵的成功。在“靖難之役”中,道衍和尚姚廣孝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起兵初期給朱棣舉薦人才、訓(xùn)練兵馬,戰(zhàn)爭過程中又屢出奇計,并提出了“毋下城邑,疾趨京師”的決定性戰(zhàn)略,最終使朱棣順利攻入南京,成就了帝業(yè)。
可以說,姚廣孝終于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抱負。
成為永樂帝的朱棣論功行賞,姚廣孝無疑是功勞最大的,先后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從此有了“少師”的尊稱和“黑衣宰相”的贊譽。這里的“黑衣”指的就是僧人穿的暗色緇衣。
不錯,走入政治中心的姚廣孝依然穿著僧衣。永樂帝朱棣曾“命(姚廣孝)蓄發(fā),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而且,身居顯赫官位的姚廣孝是“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外出賑災(zāi)時也不忘“以(皇帝)所賜金帛散宗族鄉(xiāng)人”。在姚廣孝心里,富貴與美色均不值一提,他還是堅持著僧人的起居生活和一般作風(fēng),雖然本質(zhì)上不能說靜守佛門,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對他的影響還是比較深的。作為道衍和尚的姚廣孝,終究沒有給佛門抹黑。
姚廣孝的才智還不僅于此,他曾參與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頗受后世贊譽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也曾針對宋明時儒家的斥佛言論寫出了《道余錄》、《佛法不可滅論》等傳揚佛教的作品,在文學(xué)和佛學(xué)貢獻上也有著一席之地。
后世很多人評價姚廣孝,說他的內(nèi)心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向著自己的目的而努力,他可以在政壇掀風(fēng)攪浪、制造動亂,但卻從不違心欺義、貪圖富貴,所以,他的人生,確實活出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