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究竟是多長!
我寫的,所分享的東西都是我看到,聽到,以及胡思亂想想到的東西;我只是把觸動我的內容轉述出來。我所說的一切都是錯的,重點是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更加重要的是自己每天的成長。
有一本書里提過一個道理:對于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一年相當于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20%。而對于一個五十歲的人來講,未來一年只相當于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2%。所以從感覺上,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好像越來越快。
長期對于不同階段的人,甚至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存在不同的理解,而當我們越年輕而越難以感受出長期的意義。甚至會有一個錯覺,越年輕,就覺得長期越長……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那個時候我們迫不及待的想讓我們自己快速長大,以至于我們往往會故意說大自己的年齡,當因為我們因為年齡不夠不能佩戴紅領巾的時候,我們會為為什么會那么小而哭泣,當有的女孩子嫌棄我們年齡小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會據理力爭非要想辦法證明自己不小,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常做的事情,那個時候我們期待長大,期待變成大人。
慢慢的我們長大了,當我們大了以后,我們反而不希望自己變大,希望時間變得慢一點,當有的小朋友叫我們叔叔阿姨的時候,心里都會不自己的傷感起來,當別人問我們年齡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把自己少說幾歲,以顯得自己沒有那么老。這個時候我們期待不要長大,期待永遠18歲,期待永遠青春靚麗。
小時候我們對身邊所有的事情都有好奇心,所有的東西我們都想要問個為什么,我們回追著爸爸媽媽問,花為什么是紅的,太陽為什么在天上,汽車為什么會跑,草為什么是綠色的,貓咪為什么老愛睡覺……因為我們小,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那么的好奇。
慢慢的我們長大了,對身邊的一切事情都不再有好奇心,而這個時候我們逐漸增加的是我們的功利心,所有的事情我們需要確切的知道對自己有什么好處,有什么實際利益,如果一件事僅僅只是有趣,僅僅只是好奇,那么我們不會再關心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對所有的事情貌似都不是那么在乎,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我們覺得自己因為年輕會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自己舒服就好了,一定會有很多機會的,那個時候我們不在乎存錢,不相信所謂的理財,更對于那些讓自己20年甚至30年會有機會獲得財富自由的言論嗤之以鼻,即便會認可但是也幾乎不會照做,因為覺得這些事情跟我都沒有太大關系。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買,有太多的兒時的夢想需要去實現,有太多的漂亮衣服沒有穿過,有太多的地方沒有去玩過,讓我存錢,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這個事情我真心做不到。
事實上時間對所有人來說還有另外一個感覺:你越年輕,欲望越多也越強烈……
年輕的時候有太多花錢的欲望和需求,這使得對于年輕人來說,任何屬于長期的概念都會顯得特別長,特別難熬,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這些欲望和需求,在過后都會發現是不必要的,都只是自己的一個感覺,而不是事實,除非自己非要把這個感覺活成事實。
而年輕的時候,我們擁有的資源非常有限,收入很少,存款幾乎沒有,才步入社會也沒有任何社會資源,這個時候即便我們進行一些投資活動,也難以在短時間獲得客觀的回報,以至于我們會對投資活動產生誤解,認為這只是有錢人用來圈錢的游戲而已。而因為身邊,和互聯網放大信息的能力我們又常常不時的聽到朋友或者熟人因為炒股,投資,或者加杠桿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這個時候讓我們對長期這件事,更加無法忍受,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期望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巨額的回報,開上豪車,住上別墅,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天天葛優癱。幾乎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念頭吧。
更重要的是,越是年輕的時候,投資所需要的定力,思考能力也相對很差,乃至會覺得長期更加長,更加不可接受。
然而長期雖然是個長期,那么到底是有多長?10年?20年?30年還是一生?其實是沒有任何直觀的感受的,一旦沒有直觀的感受,那么長期這個概念也就只相當于一個空殼子,不會改變我們認識事物的看法,更加不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所以來大概算下,感受下長期到底有多長。
做一張表,第一行列舉的是不同的復合年化收益率,從10%一直到35%,每5%為一個分隔。第一縱列是假設投資的年限,為了能夠在一個屏幕內截圖截下來,所以下面的圖只是20年。那么畫完圖以后就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出來,如果年化復合收益率為10%那么20年后所得的財富增長為6.73倍,假設如果年化復合收益率為30%那么只需要在第7年就能夠達到6倍。
所以長期這個事情,在不同的復合收益率下面,這個長度對不同的人來說是有根本的不同。那么在時間緯度不可變的前提下,提高一點,即便只是提高5%的復合年化收益率,那么時間上來說也幾乎可以縮小6年。所以在投資領域,能力越強長期越短,能力越若長期越若。
所以,任何一個人是可以通過提高能力,智慧增加,經驗積累縮短長期的長度!
剛才的表也只能算是一個單一投資策略,就是指的是說,假設你在第一年投資一定的金額,比如1萬,十萬,甚至100萬,那么在不同收益率下20年所獲得的回報倍數。
然而,逼近我們人人都在不停的成長,不停的學習,不停的積累經驗,我們并不會只是單次的投資一筆然后數十年不再管他,不再研究它,所以來試著在上面的模擬表中加入定投的策略,假設每年我們都追加1個單位的投資金額。這個意思是說,比如假設在最開始的第一年投資了1萬塊,那么第二年追加1萬塊,第三年再追加1萬塊,以此類推。那么可以畫出下面的表:
首先能夠發現的是,一旦我們加入定投策略,即便是同樣的復合年化收益率10%的前提下,只需要到第4年就能夠達到6倍的增長,也就是說只需要第4年就能夠達到無定投策略20年所達到的程度。所以說:
如果擁有有效且正確的策略,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縮小能力上的不足。
而這也是世界上所有聰明的投資者都在不停的追求的一個東西,就是比起相信自己的智商與能力,更相信策略的力量,而很多機構和牛逼的人,通過程序和服務器來實行自動化交易,也都是基于這個原因。
而這張模擬表還反映了一個真正的核心問題:投資并不是一勞永逸,并不是可以不工作,不上班,不賺錢,因為為了能夠讓自己有足夠的資本來實行投資策略,也就是有足夠的資本來追加定投,那么必須在投資以外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那么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把投資所得的回報花掉,那么會發生什么?
來假設每年必須花費0.2個單位的資金,也來畫個圖,那么這個圖會是這樣:
結果很明了,即便是極端情況這輩子撞大運,遇到了復合年化收益率在35%的投資產品,并且長期都是這樣,那么10年以后也只是獲得了9倍的增長,而同樣的在有定投策略的情況下,10年是74倍,即便沒有定投策略10年也是20倍。而事實上,35%復合年化收益率是完全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正常情況下大部分可以做到的10%或者15%,在每年都有花費的情況下,直接就是入不敷出。所以,應該怎么選擇,應該怎么決策,一目了然。
只看數字,在某些情況下依舊還是無法感受,以至于無法真正的會了解,感興趣,然后產生行動。這個時候往往最需要的就是大腦的想象力,表上的所有單一的數字并不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它代表的是你的資金的增長倍數,就是說在不同的投資策略下,你的資金需要多久能夠翻一倍,再需要多久再翻一倍。
如果按照常規情況,復合年化收益率10%或者15%是大多可以做到的(如果這都不信,反而信那些20%以上的P2P,50%以上的投資普洱茶,甚至炒作各種概念翻倍,那我真的無法理解了)。那么10%的情況下7年翻一倍,15%的情況下5年翻一倍,10年再翻一倍,可以對比下自己個人的工資收入,是否能夠在這個時間內翻一倍?那么或許很多事情就會突然之間想明白了。
第三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