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月無聲來到,近來感覺到時間的快的以往時間的荒廢,有些煩躁。而且孩子圍繞著,總覺得一天天在荒廢著渡過而無能為力。)
? ? ? PET父母效能手冊,作者托馬斯.戈登。一位著名的美國執業心理學家,花費了五十年時間研究出一些親子技巧,包括‘積極傾聽’‘我-信息’和‘沒有輸家’。
? 第一章,父母應該受到訓練而非責備
? ? ? 這一章很平淡,我感覺認可和學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父母如果在教育子女上是搖擺者’,最迷茫和缺少確定性,他們的孩子往往會出現更多的心理問題。
第二章,父母是人而不是神
? 父母不需要因為成為父母而逼迫自己扮演成完美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緒。盡管這些良好的意圖可以理解,值得贊賞,但是他們通常會損害父母的效能。而且孩子更喜歡父母所表現的真實性和人性。而不是作為演員去扮演某種角色。所以,我們不必為了某次情緒不穩定而內疚,也不必為了樹立榜樣而演繹事事完美。
? ? 接受與不可接受的行為
? 一,性格影響接受度。在生活中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因為性格不一,父母的接受度也不同。有些父母天生接受度強,所以容忍度強,多孩子的可接受度也很大??捎行└改竸t是不容易接受他人的人,也就對孩子的可接受度也低。我就屬于接受度強的類家長,比如孩子愛在廚房抓米,再放進自己的小碗中。我是發自內心的接受,不反感,不阻攔。只是給她控制米量以至于不造成浪費。
? 二,其他原因對可接受度的影響。比如父母的情緒,父母的睡眠狀況,家里是否有客人,等情況都會造成父母對孩子的同一行為有不同的接受度。
三,父母雙方可以缺乏一致性,無需建立統一戰線。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往往希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統一。而忽略了父母的可接受度的差別。比如,母親對女兒房間的凌亂不接受,而父親則覺得還好。再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不必統一,可以允許父母雙方有自己真實的看法。
四,虛假接受。現在的家長,受各種觀念的影響,會很迷茫,總怕不接受而拒絕孩子會造成否定和懲罰,讓孩子不高興。所以在某些行為上對孩子采取虛假接受。假裝給予最大自由,而自己卻不愿意這樣。結果導致自己和孩子都不開心。這樣的情況應該像和大人人際關系中一樣,及時說出自己的真實情緒。
? 最重要的親子關系是需要傾聽,而應該怎樣有效的傾聽呢,下一章將會詳細的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