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作者:蕭紅
作者簡介: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于香港,年僅31歲。
通過寫呼蘭河城里“我家”周圍的人情百態,寫出了生活的艱辛與麻木,寫出了“我”的童年生活。也有人將其與沈從文的湘城作比較,沈從文寫出的是湘西是幽美的,令人向往的;但是蕭紅的筆觸是現實的、“殘忍”的,人的災難與死亡呼之欲出,最后將死亡信息送到你面前的時候又變得那么的輕描淡寫,而你已陷在其人物命運的悲哀感慨中。直面現實的慘淡真的是需要真的勇氣和氣魄的,有時候直面現實的另一個角度解讀就是要漠視啊,生活還要繼續……
白描:二十世紀十幾年代(恰好最近在看《唐頓莊園》,相比唐頓莊園的奢華,中國北方農民的一九一幾年真是慘不忍睹;對比《北鳶》二三十年代的南方和天津,生活在租界里的大家族又是另一番景象(《北鳶》里的生活仍是富足的))中國北方人的生活,在白描剛剛興起的時期,作者文中的描寫是相當樸實、逼真的。后院園子就是整個童年的世界,其中的花花草草、瓜果蔬菜及雞鴨鼠兔等等鮮活、生動,似乎在這個園子里童年的“我”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自得其樂的。
作者視角:大多數是第三人稱的俯視,小小的我作為旁觀者,書的開始甚至讓我很難有代入感,太多環境描寫鋪墊、也沒有具體的人物,籠統的介紹賣油的、賣面的、賣布的、趕磨的,后面出現了祖父及我家的租戶,文章變得更有意思了。
祖父:從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我的家在當時還是相對富裕的,祖母黑漆漆的儲物間里能夠翻出很多古舊的富貴物件來。祖父能夠隨口教我幾十首詩,并且在適當年紀開始講解,說明祖父在當時也是個文化人。并且祖父對我的寵愛,使我相當依戀祖父,幾乎我的童年就是和祖父在后院里度過的,幾乎沒怎么提到祖母和父母,但是時時有祖父的身影。不僅祖父在我身邊,能夠及時給予我疑惑的解答;同時,在周圍的人的生活里,祖父也是有威望的,他能夠給予他們意見與幫助。祖父的慈祥、寵愛使我的童年不那么孤寂。
生存:
馮歪嘴子:死了老婆,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幾個月的,他還是憨憨的,生活需要繼續,他的孩子雖然在別人眼里是同情的,可在他的眼里,就是歡喜的。
團圓媳婦:十二歲的小姑娘,被帶到了夫家,才十二歲的人能夠懂什么呢?因著單純天真被婆婆、長輩虐待、折磨致死。垂死之際,趕車的一家人幾乎使盡辦法,跳大神、算命的、占卜的、歪門邪道的方法都試過了,也不管是不是違背人性(三次在開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可見著,當時人們的迷信、愚昧與無知。
有二爺:典型的無所事事一族,不是逮著給祖父收租的差使,估計要睡大街的,即使有這差使也沒什么分別,干著小偷小摸的事情,還正好被我看到。
吃食:
豆腐:難得吃一頓豆腐,每每吃到豆腐簡直就是人間美味了;甚至日子過不下去,氣餒之時想要傾家蕩產吃上一次豆腐;蘑菇:屋頂上長了蘑菇就是天大的運氣,吃到蘑菇的別提有多驕傲;瘟豬肉:借著“水坑坑死過豬”的理由給窮苦人家買便宜的瘟豬肉以掩飾,為著明面上的好說話,暗里上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