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非暴力溝通》,理關鍵內容。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非暴力溝通也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即“非暴力”。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它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者構成了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模式。
細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被暴力所充斥?
那么暴力是從哪兒來的呢?就是因為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它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道德評判: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我們生活中常見有這些評論:
當別人不滿足我們的愿望時“真煩人”,“你太小氣”。
這樣的評論暗藏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需要,但這樣并不公平,即使對方做出讓步,也并非心甘情愿的。我們不能將價值判斷與道德判斷混為一談。
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我們生活中見過太多的比較,如果你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吧。比如和明星比樣貌給自己添堵,和閨蜜比男友讓老公惡心,和鄰居家孩子比成功讓孩子討厭你……數不清的“比較”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你看看人家孩子多乖”、“人家孩子是怎么學習的啊,考這么高的分數”等話語都是生活中常說的。
回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總在說“不得不”和“你讓我”。“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你讓我傷透了心。”顯然,這種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淡化了個人責任。而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藏著威脅,這意味著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父母就會威脅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老師威脅學生:“你再不寫作業,就把家長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