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暴力遠嗎?如果暴力只是戰爭、爭斗、打架、破口大罵……或許,暴力在生活里出現的頻率并沒有那么高。但是,請聽聽下面這些話:
老公對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點啊!”
老婆對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老師對學生:“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會你呢!”
上級對下級:“你一天到晚遲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個鬧鐘?”
這些話聽起來難受嗎?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遠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指責、嘲諷、否定、說教、隨意評價,貼標簽、任意打斷……事實上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精神暴力的世界中。
非暴力溝通的提出者馬歇爾-盧森堡,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杰斯,1984年,他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范圍內的爭端和沖突。
一.什么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也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的“非暴力”,即暴力消退后的自然的愛。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盧森堡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們對沖突的積極思維方式,使得人們樂于互助,所以稱為“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適用于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談判等。它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者構成了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模式。
二.是什么蒙蔽了愛?
暴力是從哪兒來的?就是因為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被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它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道德評判: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我們生活中常見有這些評論:
如果有人開車橫沖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我想要多一些體貼,她沒滿足,那她“冷漠得像個木頭”。
如果對方更關心細節,他就是“有強迫癥”,如果我更在乎細節,他就是“粗心大意”。
這樣的評論暗藏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需要,但這樣并不公平,即使對方做出讓步,也并非心甘情愿的。我們在做道德判斷的時候,就是在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別人,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就認為對方是不道德的,這樣往往有失公允。
2.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如果你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吧。比如和明星比樣貌給自己添堵,和閨蜜比男友讓老公惡心,和鄰居家孩子比成功讓孩子討厭你……數不清的“比較”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回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總在說“不得不”和“你讓我”。“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你讓我傷透了心。”顯然,這種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淡化了個人責任。
4.強人所難: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藏著威脅,這意味著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父母就會威脅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老婆威脅老公:“你不把工資卡給我,咱倆就離婚。”這種方式的基礎是性惡論,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
以上四種溝通方式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以愛的名義給伴侶,孩子進行了暴力的溝通,給他們帶來的痛苦,卻不自知。當我們的朋友同事,孩子給我們進行暴力溝通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如何進行化解。
三、非暴力溝通的修煉
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呢?非暴力溝通的公式是“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自覺地在每個關鍵時刻都深吸一口氣,然后套用這個公式,真誠地傾聽、反饋,相信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豁然開朗。而如何應用這個公式,需要以下八項修煉。
1.善于區分觀察和評論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即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盧森堡特別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我們習慣于對看到人及行為做出反應,給出評判和分析,例如某人遲到30分鐘,我們通常不會直觀地說他遲到半小時,而是直接說他經常遲到、沒有時間觀念。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會傾向于聽到批評,馬上做出應激反應。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語言,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
2.區分感受和想法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感受。要善于體會和表達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同時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
例如: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這個句子中,我評價自己吉他彈得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悶、苦惱)。
這個句子則表達了認為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時,我的心理感受。
當我們說“我覺得”時,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此外,還有些詞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拒絕、被利用、被誤解、得不到支持等。為了更清晰地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主張使用具體的語言。“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很難讓人明白我們的實際狀況。
3.以說出需要代替批評指責
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指責、批評、評論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一、“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二、“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三、“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4.說出具體希望避免抽象語言
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這是她不想要的),但沒有說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于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愿望,她說:“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
在發言時,我們把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回應。特別是在集體討論時,我們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
5.全身心傾聽,用疑問句反饋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傾聽他人有助于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
作者說,有一天,他的女兒照鏡子時說:“我丑得像一只豬!”他立即大聲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結果女兒很不高興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摔門出去了。也許,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或許,當時最好問她:“你對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失望嗎?”
傾聽時給予他人反饋
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如果我們已經準確領會了他們的意思,我們的反饋將幫助他們意識到這一點。反之,他們也就有機會來糾正我們。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
比如:“上周我有三個晚上不在家,你說的是這回事嗎?”(針對他人的觀察),“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嗎?”(針對他人的感受及需求),“你是不是想請我幫你預訂酒店?”(針對他人的請求)。
要注意,在給他人反饋時,我們的語氣十分重要。一個人在聽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將會留意其中是否暗含著批評或嘲諷。當人們通過我們的語氣意識到我們是在體會,不是在下結論,他們就不會產生反感。
傾聽能夠預防潛在的暴力
一天晚上,一個看起來剛吸過毒的男人走進戒毒所,要求一個房間休息。值班的女士向他解釋所有的房間都滿了。那個男人聞言憤怒地將她摔到地上,拿刀威脅她。即便在這樣的情景下,這位女士仍努力去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后來她告訴盧森堡,是他的一句話救了她:“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
“看起來,你真的很生氣,你想有一個房間可以休息。”她說完這句話,那個男人便忍不住抱怨了世人對他的不尊重。于是,她接著問,“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你是不是很氣憤?”……對話大概持續了半小時,這位女士越是專注于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越是將他看做因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絕望的人,并堅信對方不會傷害自己。而最后事情發展也果真如此。
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當對方得到充分的傾聽,我們將體會到氣氛變得輕松。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換一個環境。
6.三步提升能量層級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在權威心理學研究中,情緒能量具有明顯的層級,愛的能量層級為500,而羞愧和內疚是所有情緒中最低的,為20和30,接近死亡的層級。在我們的語言中,有一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這個詞就是“應該”,也就是“我應該早點知道”或“我不應該做那件事情”中的“應該”。因為”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這使我們感到無奈和沮喪。同時,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非暴力溝通給我們提供了三步解決方案,來改變我們的能量層級,重拾對自己的愛。
第一步:把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
第二步:列好清單后,你把這些事改成因為你選擇做它們,而不是因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個項目前,加上“我選擇做”。
第三步:填寫做那些事的理由:“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你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也許會發現自己行為背后的價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這樣即使困難重重,你也會在價值觀的支持下欣然前行。
7.了解憤怒與表達憤怒
非暴力溝通并不主張忽視或壓抑憤怒,而是通過深入地了解憤怒,表達內心的渴望。
想要充分表達憤怒,有以下四個步驟:
停下來,深呼吸,什么都別做;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你生氣了;
體會自己的需要;
表達感受,并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
假定我們約了個人,時間到了,她卻沒來。如果我們看重的是友誼,我們可能會憂心忡忡。如果我們看重的是誠信,我們也許會覺得不耐煩。反之,如果我們想休息一會兒,我們可能就不介意她來晚了。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就可以更體貼自己。
8.準確表達感激
言不由衷地贊揚他人,對方是能聽得出來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從內心、無任何雜念地表達感激之情,包括三個部分:
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生活得到改善;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總結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以苛刻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