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學課堂教學中的3大類問題,落實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著力在哪些方面?如果以你之能去調整,你能做到哪些方面的進步和提升?
數學教學改革的各種狀態指的是1999年至今,于我來說,是經歷了整個新課程改革階段的。從自己經歷的課堂教學展示課的印象來談這三類問題。
一是方法技術改革。記得1999年參與最初版的“信息技術融合課”,笨措的技術還起源于冬天縮在冰冷的微機室里練敲字,練做課件,但終因時間段依然笨措。最終還是在微機老師的幫助下擁有了一節有信息技術融課堂的教學課件。整節課教學中,充盈大腦的是“怎么體現信息技術”,都在被“什么時候去操作課件”的思維點控制著,受限制著。課堂就變成了學生跟我節奏走,我跟課件節奏走的現象。如今思來,這就是方法技術改革帶給我的第一印象。存在于當初的大部分教師的課堂中。教師不會電腦技術,而課堂需要改革革新,會電腦技術的基本都是專職的微機老師,學科老師會上學科課,如何融合?怎樣融合?卻一無所知。只能自我體會,笨手笨腳,亦步亦趨來上不懂的“信息技術融合課”。根本無法讓課堂發生變革。后來參與了計算機中級培訓、高級培訓,課件制作水平才有所提升。只是技術僅限于會基本的制作,沒達到動畫能隨心所欲的能力。
二是學習方式的改革。這樣的改革立足于實實在在的在學生的課堂中的“平等”和“放手”基礎上,并且教師觀念改變,素質提升的前提下,是實實在在有效的。最初我的課堂是在2003年左右,開始了學習方式的最初改革。喜歡讀學校購買的《小學數學教學》,現在的《小學教學》的前身,喜歡讀教師專欄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和教育隨筆。也喜歡嘗試,嘗試中發現這是學生喜歡的,愿意參與其中的。那兩年上過中心校、市級的優質課比賽,總能得到認可和肯定。但真正得到“大變化”的是2005年左右推出的“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模式。沒去觀摩過,但學校被要求按如此模式來做,實實在在的去做“小組合作”,去閱讀資料,遇到問題時去思考,去留下點自己的得失之筆。那時正好也開始有“研修茶座”的寫作空間,就隨筆記錄自己的點滴所思所獲。沒空發文,但有隨筆筆記本,滿滿的,改動的筆記本有時翻出來時,都是教學的成長。最讓我得到實惠的是小組合作時的“兵教兵”,為此專門寫了一篇論文,得了教研室論文評選中的一等獎。證書是小收獲,大收獲的是贏得了所有學生的喜歡——不放棄不拋棄,“同組異質”,同類比,異類幫或求,班級內氛圍極度融合。都在積極的上進中。以生為本的課堂中,關鍵在于教師能不能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尊嚴,平等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尊重,做到真正服務于學生,課堂就會給我們不同的感覺。這也是曾經一直帶畢業班,帶問題班,但總能被所有學生喜歡,并喜歡學數學的收獲。
三是做簡單加法的改革。這種做加法的改革于我來說,似乎并不是很成功。當和學生在“以學定教”課堂改革之后,我更喜歡“就事論事”,與學生現狀中的問題直接入題,不惟教材而教,總是“拉東拉西”,談數學黑洞,談撲克24點,談數學日記,談繪數學手抄報,談自己出考試題,談趣味數學。于是就成了一個“不守規矩”的老師,做起了“有開放沒教材”的自由派。這應該是2011年后的我的課堂了。這樣的課堂中,有學生的極度喜歡和熱愛,但缺失了對教材深度的把握。直到2018年起,我把1-12冊的教學用書啃讀了3年,把曾經改革后沒有教過的教材體系全部認知后,才知“教材的編排體系中是有結構的”,而我的教學中需要把結構進行梳理,打通,讓頓悟中有深度。這才是教師教學的本質,讓知識的本質散發出魅力,用知識的美來吸引對數學的終身熱愛和成就一輩子的能力。
2.教學過程的四種狀態,你屬于哪類?你經常聽課時的某些教師的教學屬于哪類?擇其一說明如何調整改變?
教學過程以教案為中的牽引式推進中有四種狀態:“小步子走”的現象——不敢相信學生、不敢放手;“替代思維”的現象——優等生專場;“視而不見”的現象——走教案,走過場,無視生成;“形開實封”的現象——熱鬧無序。聽課中經常看到有幾類人中的對應“怪圈”。一是老教師和部分實干教師的課堂,總是看到“小步子走”的現狀。盡管一再告知,要少講,多聽聽學生聲音,但總是被告知:不行呀,他們都不會怎么辦?說不出來怎么辦?二是在教研課、觀摩課或比賽課時,總能看到“替代思維”的現象。課堂如同走秀,回答問題的,被老師叫到的總是那些優等生,齊答時也是一優秀生的聲音控制著全體學生的思維。三是青年教師的優質課中總出現“視而不見”,為我教案獨尊的現象。四是優質課、觀摩課中的“形開實封”,為合作而合作,為熱鬧而熱鬧,無序假熱鬧現象。或看似以生為本,實則總有一根線被老師拉拽著,控制著。
如何改變?需要改變的:一是教師自身的覺悟,是自己思想的改變,唯有建立在內在的覺醒上,意識到學生在學,因學而教,不為教而教時,課堂才能有所調整。二是教師的教育智慧,教育機智,教學素養,自身能力的提升。當遇到任何問題都有自己的智慧來面對,調整和應對,就不怕課堂中學生的質疑,就能放手,放膽讓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挑戰”老師了。教學改革的根就是教師思想和能力的改變。路漫漫繼續前行,以致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學生的思維,讀懂時代,讀懂課標,讀懂教育,讀懂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