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室外溫度達到近30度,熱烈的陽光照在地上有點刺眼的反射。9位媽媽興致勃勃地聚集在風華天城的七彩虹繪本館里,一起共讀《讓孩子安心做自己》一書。
書里的第一章品格的第一小節“學得慢怎么辦?”將現場媽媽們的情緒調動起來:
“我家孩子畫畫比別的小孩慢,爺爺就不耐煩。”徐媽媽一開口,就忍不住哭了。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帶孩子的話,孩子就不會受這些委屈;但是自己又不能丟下工作,于是又掉到內疚的情緒里出不來。她在自責和內疚中拉扯著自己的心,不能釋懷。
魚媽媽表示孩子的成績可以左右她的情緒,她愿意跟老師一條戰線的管理孩子,以滿足老公對孩子的期待。
張媽媽說她家兒子上一年級時,她就有焦慮了。擔心兒子如果學習不好,會被老師不公平對待。于是,加緊對兒子學習的管束。
姜媽媽家寶寶還在幼兒園,已經深陷幼小銜接的學習深淵。字卡寶寶、英語視頻、背繪本故事、蒙氏數學……排山倒海般的學習內容,將姜媽媽壓得煩躁不已。對海量學習內容的抵觸,引發了她對老師的對抗。不配合老師的要求,讓寶寶留堂,讓她在心疼寶寶之余,困惑叢生。
每位媽媽都用心地愛著孩子,卻又無力愛孩子。因為,她們的心里愛的原料不足,自我價值感較低,無法堅持做自己。媽媽們不能堅持做自己,自然也無法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現場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作為“媽媽們無法堅持做自己”的佐證。
甲媽媽正在講著兒子發生的一些事情,被乙媽媽打斷了。甲媽媽拍著桌子,叫道讓她繼續說下去;乙媽媽還在繼續說自己的故事……丙媽媽忍不住,強行阻止了乙媽媽,支持甲媽媽繼續說,甲媽媽說她已經不記得要說什么了。丁媽媽打抱不平地對乙媽媽說道:“我不認同你說的,但是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貌似在支持乙媽媽,其實她在聲援甲媽媽。
丙媽媽向乙媽媽求證:“你在平時的生活中,說話是否經常被別人打斷?”
“沒有啊!”乙媽媽脫口而出,一會兒她又改口道:“是的。我老公說我說話沒有條理,總是不讓我說完。”一群媽媽安靜了好一陣子……
生活中,作為媽媽的我們,活在家務活、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老公的要求和期望這些一地雞毛的瑣事中,即使傾盡全力,也難以顯現一絲價值,自己早已身心俱疲。我們徹底淪陷在了“價值感極低”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我們忘記了自己,活在孩子和老公的一言一行中,些微的認可,便足以令我們雀躍!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一個美好的愿景。我們這群一起讀書的媽媽們,先安下心來做我們自己,找到我們自己的價值。如果一位媽媽力量不夠,我們一群媽媽抱成團,你給我一點兒,我給你一點兒,聚沙成塔地堅持,終會讓我們抬起頭,鼓起勇氣面對自己。
安心做自己,我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