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每個人都聽過21天能夠養成一個習慣,這個說法的出處非常的多。有人認為,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但是在他的書與相關資料中,并沒有找到出處。
而另一個來源的據說是美國的腫瘤醫生,他在20世紀90年代,在觀察被截肢的病人時,發現一個現象。被截肢的病人,平均需要21天來適應手術后身體。同時,整容的人也需要21天來適應自己新的面容。
這些觀察使他想到自己適應新的環境和培養習慣的經歷發現,也需要二十一天來調整。于是,他得出一個大致結論,人起碼要花個21天來讓一個舊的心理現象消散,并固化一個新的心理習慣。
在1960年,他寫了關于這個話題的一本書,叫做心理控制術。這本書當時賣的非常好,非常暢銷。于是這個事情接下來的發展就失去控制了。在隨后的幾十年時間里,21天或者類似的數字被神化,來套用各種的成功學,變成了花上21天,就能培養各種習慣。
實際上,當時這位醫生的結論只是來源于他對身邊人的觀察,并不夠嚴謹,因為我們吃什么,怎么花錢與我們失去一條腿或者接受整容手術完全是兩回事。
然而這位醫生用他對病人的觀察來概括全部人的行為,未免過于夸張。如果考慮到習慣的不同類型,那么這種偏差就會越來越大。比如說開車去上班,然后運動或者喝水遛狗吃飯等任何事情,都可以歸結為習慣。但是些習慣涵蓋了我們生活的不同領域。
雖然你能聽到各種各樣關于時間出處的文獻,但這些說法并沒有一個科學依據。而且近些年出現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我們才慢慢知道,養成習慣到底需要多久。
倫敦大學學院在2009年發起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邀請了96位實驗對象,并且讓他們選出一項他們希望將其發展成習慣的日常行為。實驗對象選擇的都是當前沒有做到,并且可以每天重復的事情。他們選擇的大都與健康有關,例如吃午飯時吃一塊水果或者是晚飯后跑步十五分鐘。
整個實驗一共持續八十四天,在這個實驗期內,他們都登陸網站上傳記錄,來告訴研究人員他們是否還在繼續自己選擇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達到何種習慣程度。
我們說,不假思索的完成某項行為,或者說自發性才是養成一個習慣的中心要素。那么培養一個習慣到底需要多久?
對于這個問題,平均而言,對那些提供了充足數據的實驗對象而言,他們需要66天才能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在此期間,中斷行為一兩天并不會對養成習慣造成重大影響。這個發現與人們的普遍認知恰恰相反。可以想象,不同人培養的習慣所需要時間存在差異,在二十天之后,下決心在早餐后喝一杯水的人,其行為就達到最早的自發性。而決定要在吃午飯時吃塊水果的人,至少花了兩倍時間才養成一個習慣。
事實證明,運動方面的習慣更難養成。一位實驗對象依舊沒有養成在早晨喝完咖啡后做50個仰臥起坐的習慣。不過另一個實驗對象在50天之后就養成了吃過早飯后,走十分鐘的習慣。
實驗結果表明,行為與自發性之間存在的一種曲線關系。在培養習慣初期,重復的某一行為能養成習慣,能建立一個非常牢固的基礎,從而有助于習慣的養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幫助作用會越來越小,就像爬山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地勢險峻,越接近山頂的時候,地勢越平穩。剛開始爬山的時候,你可以大步流星,爬得很快,但是隨著你越來越接近頂峰,你的步伐就會越來越小。對于大多數實驗對象而言,新習慣并不是自然而然養成的。實際上,研究人員對于如此之慢的習慣速度驚訝不已。雖然實驗周期只有84天,但是研究人員通過對上述曲線進行推斷,證明了人們想養成某些習慣可能需要兩百多天,或者是三百多天。所以,從這個研究來看,針對不同的習慣的周期不太一致。
戰隼老師實踐后,發現66天即兩個月左右,是一個關鍵節點。絕大多數的習慣在一個關鍵節點以后再加上一個月,即為期共100天,通常都能讓你的身體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生物鐘,同時對于有些不能直接成為習慣了的一些行為,也能慢慢的開始接受或者說反復優化。最終,100天左右,對于絕大多數人或者是培養常規習慣而言,100天是能達成一個習慣養成的初步穩定周期。
除此之外,100天還有一個很特殊的一個地方,如果你在培養習慣的時候,用正確的方式堅持,你會在100天左右的時候看到堅持習慣所獲得的成果,但是這一點可能會根據你所養成習慣而不同。
作業
檢查上次的作業,看看你對目標的具體描述大概寫了多少條。能不能再把你現在寫的條數翻一倍?如果你列得越多越詳細,你的目標就越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