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說起來很容易也很難,說容易,建個微信群,冠個某社群創始人名字,微信上推一推,大家加一加,很快就建起來。說難,社群建立起來后,如果不能為成員帶來一定收獲,基本上持續時間不會長。
社群這幾年得到深入發展,幾乎到了遍地開花的境界,三天兩頭都能看到社群一個一個冒出來,當然也三天兩頭看到一個個社群消失得無影無蹤。實際上,社群并不是微信時代產物,據我觀察,在當年BBS、論壇、QQ、微博等為王背景下,社群就出現過,只是當時大家對社群這個概念還不是十分清晰,加上傳播速度與傳播深度沒有微信那么強大,所以雖有苗頭但沒有形成氣候。微信出現后,打破時間與空間界限,真正將社群推到發展高峰,同時抱團發展已成為共識,所以社群在微信時代下取得長足發展,也在情理之中。
凡事都有兩面,社群經歷過瘋狂期后,出現兩極化,要么勢如破竹,要么平靜似水,關鍵原因在于社群能不能帶給社群成員利益,這點很重要,如果只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平日聊聊天吹吹水,此類社群早晚走向平庸。只有能為社群成員獲利,社群才有持續存在的可能,2016年到了,社群會出現什么趨勢,接下來,我就和大家聊一聊。
我感覺2016年能夠活得比較滋潤的社群有三種形式。
一是社群借助之前建立起來的大量粉絲量作為輸出平臺,將粉絲量轉化為商業價值。將社群轉變為商業平臺,利用粉絲量與其他商家形成對接,推廣品牌,銷售產品,社群成員借助此模式從中獲得收益。這種模式實際上可以看作社群是合作商家的外包機構,通過社群成員進行品牌輸出,制造出多方共贏格局。
二是社群開發自主產品,令社群成員擁有共同方向與目標,某品類是主打產品,微商是商業渠道,社群是傳播平臺,成員是銷售主體。這是分享經濟與社群經濟的最佳切合點,代理來自社群成員,他們有了共同目標,有了共同產品,有了共同目的,大家協同作戰,參與者獲取一定利益,有了收入,社群才能慢慢壯大,方能開發出不同產品,讓更多社群成員加入其中,收獲經濟收入。
三是自媒體社群專注于推廣,可以說自媒體會越來越多,除了一部分自媒體切入產品銷售領域外,自媒體最大特點就是在傳播推廣上具有一定優勢,他們本身的自媒體平臺就是一種獲利工具,這類自媒體可以借助其影響力,建立宣傳渠道,聚合社群成員形成密集的推廣個體,將信息進行多維發布,而社群成員也可以從中獲得一定收益。
說到底,社群是當下以及未來很長時間內不可限量的商業模式,因為無論哪種形式的社群都必須為社群成員們帶來利益點,勢必推動社群走上商業化形態,只有讓社群成員們擁有收入來源,社群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作者簡介:王凱,十七年寫作經驗,十年策劃經驗,文二代,微信達人。主攻品牌策劃,推廣策劃,產品策劃。個人微信號:axlwang,今日頭條號:王先森吐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