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生幾個娃?
——養兒隨想
文/韓乾昌
養孩子這事,我的看法是孩子越多越好,只可惜囿于政策限制。
生一個是必須,無論男女,都是上天賜予父母最可貴的禮物,沒有孩子的家終歸不完整。
當然,兩個就更好,且最好一兒一女。兒是打心錘,女是小棉襖,兒女雙全是很多人理想中的事。當然,現實一點來說,四個人可以湊成一桌麻將,三個人就不行。大過年的到哪去借孩子呢?
還有一個實惠的好處是,女兒往往舍不得動一根手指頭,兒子就不同。倘若不聽話,結結實實給他屁股掄上幾巴掌,在兒子撕心裂肺的哭聲里,既找到了作為父親的威嚴,又可以打黃牛驚黑牛,彌補了女兒不能打屁股的遺憾。除了打巴掌方便以外,兒子還有個特別的好處,你看滿院子娃娃玩兒的熱鬧,叫吃飯的時候,喊女兒名字的比較文雅低調,兒子就不同,名字也不叫了,爬在窗口氣沉丹田,直接來個獅吼功,大喝一聲“兒子”!誰家的臭小子當然認識誰家爸爸的聲音,這也算是趴在窗口的爸爸小小成就感之一。
然而,兩個孩兒,思量一下似還未特別圓滿。四個人打麻將總感覺還少一個監督或者收錢的。萬一有人作弊,一家老小互相拌嘴是個判不明白的官司。如果這時候還有一個小女兒嘟著小嘴坐一旁,看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們誰耍賴就過去揪誰耳朵,豈不是公平又好玩兒?誰贏了還可以理直氣壯的抽份子錢,不服都不行!以后長大了,大女兒要耍小性子賭氣離家,還有小女兒呢。可以當著小女兒的面義正嚴詞的數落大丫頭的不是,大棉襖不暖人了還有小棉襖呢,看你個死樣子!
兩個丫頭固然好,但一個小子天天混在脂粉堆里,怕少了些陽剛。最好再有個小子。男孩子頑皮,倘若只有一個男孩,發起脾氣來難免桌椅板凳遭殃,兩個就沒問題。兩個男孩在一起必然打架,這樣就可以發泄他們體內多余的精力,桌椅便少了皮肉之苦。男孩打架也是一種學習成長,強健了體魄還可以幫助培養陽剛氣。倘若打起麻將,四個人打,一個人監督,時間久了監督的也就疲乏懈怠了,此時如果還有這個小子正好。可以兩人湊一局棋,六個人,搓麻的搓麻,下棋的下棋,此起彼伏,殺聲震天,互不耽誤。
這樣一來,一家六個,六六大順,才比較妥當。
過年的時候,老兩口鍋里餃子冒著熱氣兒呢,一會從上海飛回來一個,一會從北京開回來一個,一會從青島渡過來一個,一會從市區溜達回來一個,一會一個驚喜,一會一串兒鞭炮,老兩口的臉還不樂成兩個花卷兒?一會一個媽,一會一個爸的叫喚,點頭答應一個正月還把多年的頸椎病給治了,真是意外之喜。
思謀一番之后,總感覺還不太完美,還缺一個打醬油的,那就砸鍋賣鐵生他個老五吧!這個得留在跟前兒。大家帖春聯他就放鞭炮,大家吃餃子,他就負責收壓歲錢,大家打麻將,他拔他爺爺的胡子,總之老五就是個打醬油的,沒他就不夠熱鬧。
這一窩生下來加上正副兩個老班長就一個班的規模了。過幾年,大些的領回來個把媳婦女婿的就成了一個加強班了。這人強馬壯的班長領導起來也就有了成就感與儀式感。說話之前可以咳嗽兩聲,捋捋下巴,環顧一周再開始。
等再過若干年,又有了孫子若干就成了排的規模。再加上外孫就成了加強排。終于可以組隊登陸釣魚島示威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個加強排拱衛著祖國釣魚島,抗倭寇于東海,是何等威武壯觀!
閑來無事種種菜,養養魚,弄弄花,逗逗鳥,上有艷陽高照,下有兒孫繞膝,悠哉兮悠哉,樂呵乎樂呵。
山珍海味咱不愛,抹一碗馓飯,夾一口家鄉酸菜或者一把馓子一口三炮臺,日子就過成年了。
愛孩子,愛做夢,也不知道啥時候能夢想成真呢。
注:馓飯,一種西北地方食品,多以雜糧面制? ? 成。
? ? 馓子,西北民族油炸類小吃。
? ? 三炮臺,西北特色茶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