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xué)習(xí)筆記343,8-29-1,離婁章句下29-1》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今天是丁酉年丙午月辛巳日,五月廿九,2017年6月23日星期五。
匡章,是齊國人,他的事跡下一節(jié)詳述,此節(jié)略過。禮貌,是敬重的意思。戮,是羞辱。很,是忿戾。
孟子的弟子公都子提出一個問題,君子擇人而交,那么,用什么作為擇友的原則呢?不是看他做了多少好事,或者有多少優(yōu)點可以稱述,而是他的行為沒有令人非議之處。
公都子立論的這個前提原則是對的。我們不能跟賣國賊談?wù)摃ɑ蛘咭魳匪囆g(shù)修養(yǎng),秦檜的書法獨步天下,不能阻止他作惡,所以,藝術(shù)修養(yǎng)不是善惡的評判之本,素質(zhì)和人格不是外來的東西,而是實踐內(nèi)生的信念。人格素質(zhì)與文化高低,這兩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lǐng)域。
公都子說,匡章,全國上下都罵他不孝,說明他大節(jié)不保,不足為友。后面我們將了解到,匡章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所以,公都子說,即使他有一些可取之處,一旦他大節(jié)不能自保,那就不足以與之論學(xué)取友,可是,老師您卻不僅與他交往,而且對他禮貌敬重,這讓我感到非常疑惑,大膽請教您其中的道理。
孟子說,全國上下都說他是不孝的人,責(zé)罵不孝是公理,但眾口一詞咒罵匡章,也不可不察。請問,人們憑什么說匡章是不孝的人呢?如果罵一個人不孝,首先要定義什么是不孝,共五件:
第一,懶惰,游手好閑,只知吃喝玩樂尋開心,不顧父母的生活,這是只知有身而不知有雙親。
第二,賭博和好酒。只知酒肉朋友互相可以狎從,卻不顧父母的生活,這是只知交際而不知有雙親。
第三,貪好錢財,偏愛妻兒,只知自私自利,不顧父母的生活,這是只知有家室而不知有雙親。
第四,放縱耳目之欲,嗜好淫聲、喜好美色,喜好出入聲色場所,使父母蒙受羞辱,這是傷害身體又使父母蒙羞受辱的行為。
色欲要早戒。通常以為年紀(jì)大了自然會收斂色心,不對,王陽明說,色心這東西是一種習(xí)氣,習(xí)氣這東西只會越染越深,越久越濁,越垢越難除,所以,別指望年紀(jì)大了自然消除,別指望水到渠成,戒色要趁早。這是修身必須要過的一關(guān)。曾國藩年輕時好色,經(jīng)他父親一封家書勸誡他“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飲食”,令他知恥后勇,幡然醒悟,立下三戒:戒色,戒嫉妒,戒美名。下一節(jié)也會講到匡章的決定,這些人,真真大丈夫也!
第五,逞血氣之憤,好顯擺小勇、好挑起小忿,容易卷進刑事案件中,這是忘了自己的行為后果也會波及到父母,危及父母,不僅僅是令父母蒙羞這么簡單了。
這五件,事情雖然不同,但都是不孝的行為,就這一點而言,都是一樣的。如果章子有其中的一樣,就是不孝子,但從他一向的行為觀察,犯了那一條呢?他沒有這些行為,卻背負(fù)著不孝的名聲,其中必然有委曲緣故,不可不察,如果一味輕信傳言而輕易絕交,君子之心,有所不忍啊。
【學(xué)習(xí)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