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與心理表征

老師:“你每天練習,為什么演奏水平還是那么差?”
學生:“我也不知道,我昨天也還是在練的。”
老師:“你演奏了多少次?”
學生:“10次,或者20次。”
老師:“你彈對了多少次?”
學生:“不知道,1次,或是2次吧。”
老師:“那你是怎么練習的?”
學生:“我不知道,我就是一直在練。”

以上就是“天真練習”。所謂“天真練習”,就是反復地做同樣的事情,埋頭干,指望那種通過反復做,來提高技能水平。但是卻不知道在練什么,不知道缺陷在哪里,怎么去解決練習中遇到的瓶頸。

有目的的練習

一個人的技能,一旦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動化”,也就是能做到本能性的反應的時候,那么再多的“天真練習”也不會有什么效果。這時,若再想要提高,就應該使用“刻意練習”的方法。

刻意練習必須做到以下4點:

1.有目的的練習,且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拆分細化練習步驟,由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再分解成具體的小的“缺點克服”練習。比如說要學英語,那么學英語就是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而背單詞、學語法,則是由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
2.專注的練習。練習過程必須專注,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練習任務上。還是用學英語來說,在背單詞的時候,要看著單詞,然后讀出來,再看單詞使用案例。不能一邊聽音樂,一邊看電視,一邊背單詞。
3.及時反饋。通過反饋來知道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去和同學甚至外國人對話,如果對方聽不懂,說明口語發音是有問題的,要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4.走出舒適區。一直反復做自己舒適的練習是不會有進步的,練習必須有一定的挑戰性,挑戰之前做不到的一些事情,但是不能太過,否則會進入恐懼區。當學完高中英語,就學大學英語,學完大學英語,就學雅思托福。和中國人對話完,就和外國人對話,和各種英語國家的人對話。

練習到一定的水平,一定會到達所謂的瓶頸期,這時,不要再去挑戰更難的事情,試著用不同的新方法來做,而不是在舊的方法里繼續苦練。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動機不足,也就是內心不是很像繼續練習下去了,也就是進入了懈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應該先休息一段時間,讓自己的身體和大腦放松一下,并尋找到對自己產生激勵的點,比如:自我實現、賺很多錢、讓自己活的有意義等等。

但是,光是有目的的練習還不夠,還需要適合、好用的練習方法,如果這方面的訓練,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方法的話,那么有專業人士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比如更快速有效的健身、背單詞、演奏樂器。這些已有一套成型的,并且可以快速有目的的練習以及反饋的方法,對于刻意練習的效果是最好的。

大腦的適應能力

由于大腦中的任何變化,我們都無法親眼看見,所以我們很容易的以為,這些訓練不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變化。

但現代的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結構與運行,都會為了應對各種不同的心理訓練而改變,大腦其實可以像肌肉一樣越練越發達。比如像倫敦出租車司機,要當倫敦出租車司機,必須要在大腦里非常深刻的記憶倫敦整個市區的地圖,不允許使用GPS,所以要拿到運營資格,他們就得長時間的去把倫敦的地圖進行記憶。所以最后他們的海馬體后部會變得非常發達,其中充滿了腦組織,就像是運動員身體上的肌肉纖維變得更加的健壯。

盡管身體適應能力依然存在極限,但并沒有跡象表明我們已經達到那些極限,運動的記錄不斷的在被打破。大腦的適應能力也與我們身體的適應能力非常相似。

盲人大腦會重新布線:對于視力正常的人們,視覺皮層在處理來自雙眼時會發生反應,但對于失明者,視覺皮層幫助他們解讀在指尖觸摸到盲文時會發生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足夠多的練習做某件事情,大腦會改變某些神經元的用途,以幫助完成那件任務。因此,通過清晰的、刻意的練習,以我們期望的方式來塑造大腦。

走出舒適區:

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存在3個區域:舒適區(已經熟練到變成了本能反應,比如老司機開車),恐懼區(什么都不會,根本無從下手,比如讓職業司機去編程),學習區(結余舒適區和恐懼區之間,既有所挑戰,又不會完全手足無措,比如讓開發人員當產品經理)。

人類的身體有一種偏愛穩定性的傾向。當身體走出舒適區之后,身體將通過生長新的毛細血管的方式來應對,以便肌肉提供更多的氧,并使肌肉重新回到他們的舒適區。足夠努力的鍛煉,并且保持足夠長的時間,那么身體將以各種方式來改變,使得那種努力變得更容易。稍微變得更強壯一些,積累一定的耐力,身體也會變得更協調一些。但這里也有一個陷阱:一旦補償已發生,也就是說新的肌肉纖維已經生長出來并變得更加高效,新的毛細血管也已經長出。那么身體就能輕松應對以前感到十分艱難的活動,他會再度感到舒適,改變也停止了。因此,有時改變不斷進行下去,就必須不斷的加碼,跑得更遠一些,更快一些。如果不能繼續給自己施加壓力,身體將會保持新的體內平衡,從而停下改進的腳步。

挑戰越大,變化越大,但不要太過。大腦對于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并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

訓練會以各種不同方式改變了大腦結構與運行,使能力進一步增強。長期的訓練,會使大腦中那種特定技能相關的部位發生改變。

三個重要細節:

1.經常性的訓練會使大腦中受到挑戰的區域發生改變,大腦通過自身重新布線的方式來適應這些挑戰,增強其執行哪些挑戰所需功能的能力。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比成年人的大腦更具適應能力。
2.通過超長時間的訓練來發展大腦中的某些部位,可能得付出一些代價。比如密集的某種記憶訓練導致受訓者的大腦將越來越大部分專門用于這種記憶,從而留給其他類型記憶的腦灰質變少了。例如當倫敦出租車司機記憶街道路線的能力特別強之后,記憶音樂樂譜的能力就會受到損失。
3.由訓練引起的認知和生理變化需要繼續保持,如果停止訓練,他們便開始消失,肌肉和大腦都一樣,不用則退。

潛能是可以被構筑的,大多數人做不到一些事情,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做這些事情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滿足于在舒適區中生活,從來沒有嘗試走出舒適區。

傳統方法并不是專門用于挑戰體內平衡的。這種學習全都涉及發揮你的內在潛力。然而,對于刻意練習,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發掘自己的潛能,而且要構筑它,以便從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變得可以做到。

心理表征,認知水平

心理表征,是一種于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觀點、信息或其他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具體或抽象。例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馬上便會在腦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畫的形象,那個形象就是蒙那麗莎在他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既使大師們著眼全局來觀察,又使大師們可以在必要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招法上。既能看到整片森林,又能看到單棵樹。科學家對專業診斷醫生的研究發現,這些醫生往往不會把病人的癥狀與其他相關數據視為互相孤立的信息,而是作為更大整體中的一部分來看待。再比如對于象棋、圍棋大師來說,他們腦中記憶的,不是一步步棋,而是成千上萬個棋局,誰記憶棋局多,誰能更快提取棋局記憶,誰就技高一籌。

對于所有心理表征盡管短時記憶存在局限,但使得人們可以迅速地處理大量信息。其中有意義的記憶更高效。比如連續的單詞組成的有意義的句子,使我們能夠運用預先存在的心理表征來解釋單詞。

刻意練習,要創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論練習什么,都可以使用這些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有行業或領域的特定性,如果是某個行業或領域特定的,只應用于專為他們而培養出來的技能,無法用在其他方面。比如,一個很會開車的賽車手,他練習賽車的方法非常有效,但是不能用在下棋上,下棋有自己獨有的一套練習方法。

心理表征能造就杰出的表現,杰出人物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回路,創建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征。

技能與心理表征之間的關系是一個良性循環,你的技能越嫻熟,創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的練習。也就是能進入一個正向循環的狀態。

心理表征質量與練習效果相關。例如,音樂學院的學生之間的差別,取決于他們能夠多敏銳地察覺自己所犯的錯誤,也就是說,他們對音樂作品的心理表征多么有效。一方面,優秀的演奏者對音樂作品有清晰的心理表征,這使得他能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下一次演奏時依然記得這些錯誤,并糾正他們。另一方面,不好的演奏者似乎并沒有對自己演奏的水平,創建良好的心理表征,他不具備和優秀演奏者同樣的那些改進方法。

如何利用刻意練習,來提高工作和生活?下篇繼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天才真的存在嗎? 1763年,7歲的莫扎特開始了他的環歐洲演出,成為一代傳奇人物。莫扎特年紀很小時就能準確辨識任何...
    丹菡閱讀 8,974評論 4 106
  • 老師:“你每天練習,為什么演奏水平還是那么差?”學生:“我也不知道,我昨天也還是在練的。”老師:“你演奏了多少次?...
    李秦豪閱讀 434評論 0 5
  • 1924年4月27日下午,時鐘即將敲響2:00,在紐約市阿拉瑪克酒店的一間大房里,俄羅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亞歷山大·...
    速兔閱讀 811評論 0 0
  • 你有夢想,有目標,有計劃,但是苦于沒有正確的方式、方法,用來完成制定的計劃。那么接下來這本書將給你指明方向。 《刻...
    春天的蜜蜂閱讀 6,120評論 18 194
  • 偶然路過一家花店,一股馨香的百合香呼入鼻間,那股好聞的花香瞬間讓我迷戀,走過花店,又折回來,在一大束百合里挑著,...
    紫薔薇花閱讀 1,371評論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