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欣從學校到小鋪的一路上,不停的壓制自己劇烈波動的內心,他實在是太生氣了,她想立刻告訴老板或許能夠緩解內心的憤怒。
她用顫抖的手輕輕鎖好自行車,裝做像往常一樣安靜的走進小鋪。當她真的見到老板,她卻瘋狂的想像倒一桶水一樣把所有的事情一并倒出。她告訴老板她的家人如何在弟弟誹謗她是捧腹大笑,如何走在這之后對自己提出質疑。然后情緒激動的有些停不下來。過了好一會才漸漸平靜下來,而在這期間老板只是認真安靜的看著她,什么話都沒有說。待她可以平靜下來,老板終于開口了。
馬在圈里,書在辦公室公,像以前一樣——喬治·貝克萊,1685年3月12日在愛爾蘭基爾肯尼的一個鄉村紳士家庭出生,他是近代經驗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開創了主觀唯心主義。
“馬,書都是你的所有,到這又與你自身有什么關系?母親是你的母親,不論你是否對錯,當她因為你的事情而生氣的時候,這個情緒并不存在于你的身上,而是存在于她的身上,開始時這與你并無關系。但是后來你認同了她的情緒并且自然的把她的情緒吸收到自己身上,這時就真正變成了你的情緒。其實你不必這樣,你大可以把她的這些情緒當成是你的馬跟書,這樣你才可以真正從內心解放你自己。”
梓欣聽的目瞪口呆,她從沒這樣想過,但她隱隱覺得這似乎就是她長久以來內心的聲音。
“在你剛才的描述中,你情緒激動,這說明你有很強烈的情緒需要發泄,在我這里,有情緒就是要發泄的,不然如何抵御生活中更猛烈的暴風。但有一點必須遵守,就是發泄情緒的方式中不能傷害環境和他人。你做的就很好,你保持冷靜的來到我這里,在路上沒有因為發泄情緒導致嚴重后果,確保了你自己的人身安全,這很重要。”
當她第一次聽到有人接受她的宣泄,她不禁發問:“我的父母總是在我哭的時候到問我,哭能解決問題么?我自己也知道卻是不能解決實際發生的問題,并且按照他們的想法做了。”
老板反問:“那實際上你覺得問題解決了么?你還像進門時那么難過么?”
“不,我現在可以冷靜下來了。”
“哭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但是可以解決你的內心問題,我認為這更重要。關注自己的內心才是真正的愛自己,而關注行為表像是在愛別人。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又怎么知道如何愛別人。學習就是學分析事情,把所有事情分成兩種:取決于自己的,不取決于自己的。一開始可能你還顧及不到別人的情感,這很正常,當你可以自如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之余還能理解了他人,這才能真正的關懷,而不是凌駕于貶低傷害自己之上所謂的‘關懷’。”
“關于你父母面對這件事情做出的反應,我并不贊同。對于一個三歲孩子,他對世界的認知是存在大片空白,他分不清是非曲折,這就需要大人的正確引導,他們并不能完全領會大人的需要,但是可以從大人的反應來判斷是非。
孩子做出一樣的行為,并不會以挑撥離間之類為出發點,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還不能形成如此復雜的心理活動,他只是單純的想引起父母的關心和注意,并不知道這樣說意味著什么。當父母的反應時大笑著說‘你這樣是不對的。’孩子更多的從行為上判斷,我這要做可以換來父母的歡笑,我喜歡他們笑,下次我再想讓他們笑的時候我就可以這樣做。
在這里,你的父母走入了這樣的誤區,導致了這樣的惡性循環。而這部分的事情與你無關,你要分清,這是你父母的問題,你只是被當作話題。當他們在與你談論這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們,這件事情與我無關,因為之前的錯誤反應,我變成了他想要引起你們注意的工具。這樣避免你變成父母送送走自己情緒的工具。”
梓欣第一次聽到有人告訴她,別人的情緒與她無關這樣的說法。經過老板的分析她終于明白在整個事件中,自己只是一個話題,不是真正的當事人。心理舒緩了不少,但自己對這種被別人當作話題來引人注意的方式很不滿。“我不愿意被她們再當話題,該怎么做?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我覺得很不舒服,即使我不是當事人。”
“直接告訴他們,你不同意!”
“直接說?”梓欣的聲音有點微弱,“我不敢!”
“你必須這么做,不然就繼續接受他們把你當作出氣筒。拒絕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沒有哪兩個人是相同的,意見分歧也就是自然的。當意見發生分歧,我們無法接受時,就需要拒絕。拒絕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學著接受別人的拒絕,也要學會拒絕別人。
沒有完全的權利,也沒有完全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的。拒絕和接受拒絕也必定同時存在,若果天秤的哪一方偏離,就會出現問題,就像你現在體內存在的不好的感受一樣。”
的確,在梓欣的生命里一直在不停的接受學校父母的拒絕:不能亂花錢,不能看與學習無關的電視,不能留長發,等等。我們作為自己學習生活的主體,不能從自身出發提出拒絕,卻為了別人的想法不停的接受拒絕。因為在老師家長眼中,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你理應欣然接受并且感謝,而提出拒絕卻是大逆不道。記得小時候很喜歡放學自己回家,因為我可以隨時停下看看路邊的小花,是一種自由。
說真的,當有人告訴我他們拒絕我去做一些事的原委時,我可以欣然接受。但當遇到我可以獨自決定的事情時,我希望自己決定,有分歧的時候我可以有權利拒絕。
“你需要練習,像幼兒時學習吃飯睡覺一樣,這不容易。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等待你的內心足夠強大,強大到有能量說出拒絕。不再因為膽怯而無法開口。”看她思考過一回,老板說。
“好的,我明白了,我慢慢來。”梓欣心理滿是感激。謝過之后便往家走,擔心父母會為她回家晚而著急,畢竟她深愛著她的父母,即使父母有時候誤解自己。
還沒到家,遠遠的聽到父母在爭吵,父親大聲說:“你別說了,我不想聽!”
而母親繼續不斷重復著同一句話,接著是:“我知道自己啰嗦,我為家付出那么多,你就不能包容我這一點么!”
然后又是一頓大吵,實際上梓欣早就習慣了,從有記憶開始父母就爭吵不斷。他硬著頭皮推門進去,父母完全不避諱她,最后父親起的抓頭,然后對媽媽大打出手。
“媽媽你先別說了,爸爸已經告訴你他的需求了。爸爸你有情緒可以發泄,但不可以傷害媽媽。”她想到了剛剛學到的規則,試探著轉變了自己平日里勸架的方式。平日里,梓欣像是法官一樣坐在中間評理,你想要對方做到哪一點,你同樣要做到對方要求的,就像權利和義務那樣,只是那樣當下奏效,不久又會重演。
今日她告訴她的父母要傾聽對方的聲音,不是置之不理。有情緒要發泄,不是壓抑,但也不可以傷害他人和環境。只是這些一時還不能在父母之間起作用。
走進房間,看到嚇壞了的弟弟,他跑過來抱住姐姐:“我害怕!爸爸媽媽什么時候停止?”
“姐姐帶你出去玩吧?”她也不知道父母什么時候能結束爭吵,在她還是弟弟的年紀,父母有一次爭吵后20天沒有直接對話。
給弟弟穿好外出的衣服,兩個人經過爭吵的父母出了門,她承諾給弟弟買一件東西,于是來到了對面的超市。
夜幕降臨,超市員工正在清點貨品準備明天的工作。弟弟拿起一個售貨員正在清點的小汽車非想要,梓欣定睛一看,明天就能打8折了。
于是她問售貨員今天可不可以,對方說12點以后售貨機才能8折,全國統一。于是她開始做弟弟的工作,小孩子依然是不明白什么8折,一聽到明天就哭,他說他這一刻就想買回家玩,而且姐姐答應今天給我買一個東西的!然后接著哭。
最后哭一頓,耽誤了時間,還是花了原價買下了汽車。還好弟弟拿到小車后,一抹眼淚,笑了。但是姐姐不只為多花錢買下而郁悶,更多的是早知最后還是原價買回,又何必浪費時間浪費口舌。
梓欣郁郁寡歡,現在回家想必父母還沒能結束爭吵,于是拉著弟弟直徑拐進了隔壁的魔法小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