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培習慣,攢力量
【片段來源7】:《習慣的力量》
拆書家:肖雄
【R:閱讀原文】
??????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并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獎賞,能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之用。
???慢慢地,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回路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線索和獎賞交織在一起,直到強烈的參與意識與欲望出現。最終,不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還是你家院子的車道上,習慣產生了。
???習慣并非確定不變,在后兩個章節中可以看到,習慣是可以被忽略、改變或者替換的。但是發現習慣回路太重要了,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在習慣回路出現時,大腦不再完全參與決策,它要么完全靜下來,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務。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習慣,找到新的慣常行為,不然習慣模式依舊會自動展開。
???簡單地了解習慣的運作原理,了解習慣回路的結構,能讓我們更輕松地去控制它。一旦將習慣分解,你就可以調控它了。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why)大多數人想養成新習慣,毫無規劃,只知道把習慣行為強行插入日程里。比如“從明天起我要每天慢跑5公里”,這樣的方式常常收效甚微,以失敗告終。為什么呢?因為不符合大腦的習慣啊!大腦養成習慣需要三步來組成一個回路。當我們設計出養成習慣的方法和這三步息息相關時,新習慣很容易就養成了。
(what)是哪三步呢?分別是設計暗示、執行習慣、給予獎勵。
(how)具體如何做?我來詳細介紹下:
第一步,設計暗示。我們在執行習慣前,一定要設計一個暗示。它仿佛就是個引子,促使我們執行習慣。這個暗示可以是具體的時間,也可以是某個具體動作,根據自己需求即可。比如我要養成個習慣“每天散步半小時”,我設計習慣為:每次晚餐后,我開始散步。“晚餐后”就是暗示,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執行習慣。在暗示后,我們就正式開始執行想要養成的習慣,可以是行為,也可以是想法。在例子里,“散步”就是我想養成的習慣,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給予獎勵。在習慣后,我們一定要給自己獎勵。這樣才能強化剛剛的行為,讓它可以在大腦中留下印記,促使習慣養成。比如,我在散步后,會用看半小時電視來獎勵自己。在這里,”看半小時電視“就是獎勵,這是第三步。
通過以上三步走,你將更容易養成習慣。
【作業】?
請根據上面的【R】與【I】寫出你的:?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過去你有沒有養成習慣失敗的例子?比如想每天閱讀書籍,或者定期去健身房等,但沒有成功。請你描述下自己類似的經歷。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在未來,你想要養成什么樣的習慣呢?比如每天都要整理房間,或者每天慢跑半小時。請你用今天學的技巧,描述下未來你將如何養成新習慣。
························································································································丟丟的作業: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一次失敗的經歷】習慣回路的結構分為三步——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一旦我們了解習慣形成的原理,就可以想辦法將習慣分解,從而去調控它。而好的習慣養成,需要明確且有效的規劃,并不斷的去強化。否則,習慣將很難養成。
就我個人而言,在養成習慣的路上,所經歷的失敗狀況,也是信手拈來,比如說,2017年年初,我聽了一位業內老師的課,他說他每天堅持讀1本書,閱讀讓他變得淵博、侃侃而談。聽完后,我就激動萬分,立志要像他一樣。就給自己定了個小計劃,每天晚飯后閱讀1小時。可是,一周過去了,我一本書還沒有讀完,等到第二周,一吃完飯,我就覺得壓力很大,閱讀已然成為了我的心理負擔,我開始抵觸。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反思】現在想來,對于養成習慣這件事上,我的處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暗示”,即晚飯后,第一步操作很正確。第二步,執行習慣,即“閱讀1小時”,行動非常明確。前兩步都沒有問題,可是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給予獎勵”,比如說閱讀后獎勵自己一塊巧克力(當然前提是,我是個很想增肥的人,不怕夜間吃甜食)。巧克力的美味會強化我的閱讀行為,讓它在大腦中留下印記,每每想到巧克力的甜美時,都會激發我閱讀時的美好感受,避免久而久之因為經常遇到“工作忙,太累”的情況,會讓自己覺得閱讀變成了負擔。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獎勵的重要和必要性。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問題/場景】2019年2月15日后,每天晚飯后,慢跑半個小時,保持健康體魄,遠離頸椎、腰椎疼痛。
【具體行動】學習了“培習慣,攢力量”的方法后,深知大腦養成習慣需要三步來組成一個回路。我要把養成習慣的方法設計的和這三步息息相關,以促使新習慣的養成。
第一步,設計暗示。晚飯后,就是一個暗示。
第二步,執行習慣。在“晚飯”這個暗示后,我就正式開始執行想要養成的習慣——慢跑半個小時。
第三步,給予獎勵。在慢跑半個小時后,我要獎勵自己看半個小時警匪片。因為平時太忙,六年基本上沒有過過周六日,看劇對我而言是個比較奢侈的事情,對我的吸引力就比較大。
在堅持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加班、聚餐,導致晚歸、太勞累等情況,此時如果告訴自己“太累了,少跑一天也無所謂”,就是一個消極暗示,而壞習慣的養成可以是一瞬間的事情,一旦行為中斷,想再堅持,難度就會增加。所以,習慣養成過程中,如何讓“獎勵”更誘人,戰勝無孔不入的“消極暗示”,或許比我們一味的去設計習慣回路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