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1-11 21:36 打開App
主題】:培習慣,攢力量
【片段來源7】:《習慣的力量》
拆書家:肖雄
【R:閱讀原文】
? ? ? 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并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獎賞,能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之用。
? 慢慢地,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回路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線索和獎賞交織在一起,直到強烈的參與意識與欲望出現。最終,不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還是你家院子的車道上,習慣產生了。
? 習慣并非確定不變,在后兩個章節中可以看到,習慣是可以被忽略、改變或者替換的。但是發現習慣回路太重要了,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在習慣回路出現時,大腦不再完全參與決策,它要么完全靜下來,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務。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習慣,找到新的慣常行為,不然習慣模式依舊會自動展開。
? 簡單地了解習慣的運作原理,了解習慣回路的結構,能讓我們更輕松地去控制它。一旦將習慣分解,你就可以調控它了。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why)大多數人想養成新習慣,毫無規劃,只知道把習慣行為強行插入日程里。比如“從明天起我要每天慢跑5公里”,這樣的方式常常收效甚微,以失敗告終。為什么呢?因為不符合大腦的習慣啊!大腦養成習慣需要三步來組成一個回路。當我們設計出養成習慣的方法和這三步息息相關時,新習慣很容易就養成了。
(what)是哪三步呢?分別是設計暗示、執行習慣、給予獎勵。
(how)具體如何做?我來詳細介紹下:
第一步,設計暗示。我們在執行習慣前,一定要設計一個暗示。它仿佛就是個引子,促使我們執行習慣。這個暗示可以是具體的時間,也可以是某個具體動作,根據自己需求即可。比如我要養成個習慣“每天散步半小時”,我設計習慣為:每次晚餐后,我開始散步。“晚餐后”就是暗示,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執行習慣。在暗示后,我們就正式開始執行想要養成的習慣,可以是行為,也可以是想法。在例子里,“散步”就是我想養成的習慣,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給予獎勵。在習慣后,我們一定要給自己獎勵。這樣才能強化剛剛的行為,讓它可以在大腦中留下印記,促使習慣養成。比如,我在散步后,會用看半小時電視來獎勵自己。在這里,”看半小時電視“就是獎勵,這是第三步。
通過以上三步走,你將更容易養成習慣。
【作業】
請根據上面的【R】與【I】寫出你的:
A1:上個月和學術部同事季龍聊天,他給我看他兒子(三歲,和我兒子一樣大)讀繪本的視頻,“哇,讀的這么好!是怎么做到的?”我趕緊向他取經。季龍說:“我每天晚上回家都會抽半個小時,給他讀繪本,時間長了,他就學會了,關鍵是堅持!”晚上回到家,我信誓旦旦的對我兒子說:“兒子,從今晚開始,我每吃飯后給你讀半個小時的繪本!”但是僅僅堅持了兩個晚上,就再也沒堅持下去……
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做的好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1)有設計暗示。每晚吃飯后讀繪本。每晚晚飯后是暗示。
需要改進的地方:
(1)執行習慣,這塊沒做好,晚飯后讀繪本,要得到暗示后就要去執行。
(2)沒有給予獎勵。如果晚飯后堅持讀繪本,我可以給自己一個獎勵,比如:獎勵一個香蕉,這樣可以促進習慣養成。
A2:
場景:我參加了拆書幫的線上訓練營,接下來還有三周的時間,希望每天都能提前提交作業。
明確的目標:計劃每晚23點前寫好第二天的作業。
行動:
(1)設計暗示。每晚洗澡后,我要寫拆書幫作業。
(2)執行習慣。洗澡后,我要立即打開簡書,書寫拆書幫作業。
(3)給予獎勵。每晚作業完成后,給自己一杯溫牛奶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