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本書的動機和閱讀的目標
01 ?重寫動機
前面一節說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寫于1940年,那么,時隔三十年,作者為什么要做大篇幅的改動,重寫此書呢?
這個和美國當時的社會變化有密切關系。1940到1970年這30年,正是二戰結束后,美國社會穩定,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大幅增加。70年代被稱為美國的“閱讀時代”。
在閱讀需求大增的同時,人們的閱讀水平并沒有提高,因而迫切需要進行閱讀指導,這個問題甚至成為當時美國最重要的教育問題。第一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雖然已經暢銷多年,但有很多新的觀點需要增補進去,以使指導更具針對性。比如針對不同的書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這就是第二版才加進去的。
02 ?閱讀的目標
書開篇的第一部分,提出了一個問題:閱讀的目標是什么?
作者認為,閱讀的目標分為三種:
為獲得資訊而讀,為娛樂消遣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比如對與《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不同的人閱讀的方式可能有這么幾種:
1、把書從頭到尾翻一遍,覺得寫得不錯,記下幾條方法;
2、把書翻開一看,覺得有些地方難以理解,或是全部看完太麻煩,在得到或樊登讀書里面找到這本書的聽書稿,聽高手的解讀,了解本書的精華;
3、自己從頭到尾看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仔細玩味,認真做筆記,按照里面介紹的方法進行練習。
以上幾種,第一種和第二種都是為了獲得資訊的閱讀。第三種是為了增進理解而讀。作者強調,本書是為了服務閱讀目的是為增強理解力而讀書的人。
獲取資訊是被動的,無需多少能力和技巧。要想增進自己的理解能力,只有做到主動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而且是閱讀一些對自己來說有些難度的書。只有從比我們水平高的人身上學習,才能學到更多。
好了,看到這里,我總算明白這本書是為誰而寫,以及要怎樣讀它了。
順便聊一下對當下流行的“聽書”軟件的看法。
我很喜歡得到的“每天聽本書”的欄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書市上那么多書,我哪里有時間看那么多?有的想看,我又怎么知道值不值得看?聽書這個方式能讓我利用碎片化時間,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我最想要的資訊,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那就買書自己來讀。
這就是為獲取資訊的閱讀。但千萬別以為這是真正的閱讀。因為里面的內容都是高手利用自己的知識結構打造出來的產品,并不是我自己的,我“知道”了一些知識,但并沒有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和你吃再多的美味佳肴也不會直接變成好廚子是一個道理。
70年代的美國,收音機、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媒體的信息轟炸和泛濫就如同今天互聯網時代一樣,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覺得讀書那么重要了。作者感慨新媒體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太高,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
無論在什么時候,只有我們自己的理解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將知識化為己有。否則,你就只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