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 林
應公眾號有書之約,郁林作為領讀達人,為楊絳先生的名作《我們仨》寫了一系列書評,一共12篇。此為郁林解讀《我們仨》系列的第1篇,下一篇: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家庭:
女兒自幼便與父親最“哥們”,兩人一同讀書一同玩鬧,是無話不談的好伙伴。
父親調皮如頑童,趁女兒熟睡時,用墨筆在她臉上畫胡子,在肚皮上畫鬼臉。
父親經常編順口溜,為女兒起滿籮筐的綽號,以“豬噘嘴、牛撞頭、蟹吐沫、蛙凸肚、紅猢猻”等形象的稱呼來戲弄她。
父親熱衷于教女兒外文單詞,但常常是些略顯粗鄙的話,女兒小小年紀不明所以,在外人面前鸚鵡學舌般一頓嘰里呱啦,引得客人捧腹大笑,她亦洋洋得意,塌鼻子都翹起來。
父女倆會連成一幫向母親造反,不鋪床不疊被,還嘀咕:“狗窠真舒服。”
母女倆會連成一幫,笑爸爸是色盲,只識得四種顏色。
父母會連成一幫,說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
在這個家里,有“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女兒是妹妹,是姐姐,是媽媽;爸爸是弟弟,是哥哥,是兒子;媽媽是姐姐,是妹妹,是女兒,一家人相依為命,風雨飄搖的亂世里,甜蜜地生活。
這就是錢鐘書、楊絳、錢瑗“我們仨”的家。
這樣的家,是不是你夢寐以求的?
人越長大越能體會家庭的重要。在破碎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用二三十年經歷換來的一點體會,大概幸福家庭的孩子自幼便已知曉;用小半生精力取得的一點進步,大概幸福家庭長大的人短期稍稍努力就能擁有。如筆者這般,一路跌跌撞撞,碰壁無數,追其根源,還是自幼缺少溫暖家庭的滋養。
一個溫暖美好的家庭有多重要?它是幸福的源泉,是一生不變的親情,是自我認同的依據,是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形成的平臺,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我們一生辛苦打拼的終極目標。而且溫暖美好的家庭具有傳遞性,“我們仨”羨煞旁人的溫馨甜蜜正是受了楊絳父母的家庭的深刻影響。
幸福的家庭里,連幸福都透著相同的味道,那便是夫妻恩愛和順,兒女可愛活潑,一家人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任它是亂世飄搖還是現世安穩,都深信此生沒有生離、唯有死別。
而“我們仨”這個堪稱完美的書香之家,是中國幸福家庭中最完美的樣子,是多少人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這個家的女主人楊絳先生在經歷了喪女喪夫之痛后,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家庭生活回憶錄《我們仨》。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我們仨》自2003年7月出版,一年內銷售近50萬冊,楊絳先生因本書成為“2003年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人物”和“2003年度中華文學女士”。截至2011年,《我們仨》一共重印24次,在好書推薦排行榜上長期高居不下,深受讀者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