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郁林解讀《我們仨》系列的第3篇,上一篇:
02 ??楊絳與錢鐘書:此情只因天上有 ?||【《我們仨》02】
楊絳先生走上了古驛道,客棧顯得詭異而神秘,讓她和錢先生的相聚變得撲朔迷離。
0 1
女兒帶著楊絳先生走上了古驛道,驛道兩旁都是古老的楊柳。病后的楊先生在女兒的攙扶下,小心翼翼地走著,終于在船頭的岸邊看到了311號船。母女于是倆上了船。
我們沒個坐處,只好盤膝坐在地下。他從被子側邊伸出半只手,動著指頭,讓我們握握。阿圓坐在床尾抱著他的腳,他還故意把腳動動。我們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說話,都覺得心上舒坦。我握著他的手把臉枕在床沿上。阿圓抱著爸爸的腳,把臉靠在床尾。雖然是在古驛道上,這也是合家團聚。(第30頁)
女兒要趕回學校去上課。剩下年邁的楊先生一個人呆在這兒,還要嚴格遵守客棧的規定太陽照進船艙就得回客棧,楊先生心理沒著沒落,卻還是說讓女兒快走。
楊絳先生就這樣一個人在客棧和311號船之間的古驛道上,小心翼翼、步步留心地走著。
堤上的楊柳開始黃落,漸漸地落成一棵棵禿柳。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第36頁)
晚上回到客棧,夢變得沉重,楊先生看見女婿安排阿圓做磁共振、做CT。楊柳在春風里吐絮,又被秋風吹落了葉子,楊先生一個人在古驛道上走了一年多。
這一切都是楊絳先生萬里長夢中的情形。第二部的三章都在寫這個長夢,似乎有點難懂,實際上是以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丈夫和女兒相繼住院,作者一個人奔走在家和醫院之間,努力照顧、拼命挽留親人的情感體驗。
0 2
這一部分很多事物都有象征意義。
錢鐘書去開會,很神秘,不讓人知道。“地點在山上,司機找不到。明天上午有車來接。不帶包,不帶筆記本。上午九點。”電話就掛斷了。這個電話更神秘,充分埋下了伏筆。這是楊絳先生無法理解、無法接受錢老先生去世的先前寫照。
客棧、小船和古驛道,對應于現實中的家、醫院和兩地間的路途。古驛道上一個一個的客棧象征楊絳先生不忍老伴的離去,一次次的挽留,卻又一次次的失去。是一種若隱若現,朦朧的,彷徨的,無奈的告別。
古驛道煙霧迷蒙,楊柳成行,雜樹叢生,野草滋蔓,幾棵蒼松翠柏掩映著誰家的陵墓。荒涼場景的描寫暗示通向死亡的荒涼、迷離、陰森。細膩地寫出了楊絳先生對錢老先生和女兒逝去的不舍,依依惜別之情,生動,傳神,令人黯然淚下。
后來錢瑗生病,楊絳先生兩頭跑,回來晚了怕進不了古驛道,但又不得不去看錢瑗,這體現出了她的矛盾與無奈,身心疲憊,很難熬。
柳樹是古代詩歌表達離情別緒這一母題的原型意象,是中國抒情傳統中的分離樹,它所含的韻味是苦澀的。文中關于楊柳的描寫不斷出現:
“堤上的楊柳開始黃落,漸漸地落成一棵棵禿柳。(第36頁)
“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一陣風,落下一批又一批葉子,冬天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
“又一片片黃落,又變成光禿禿的寒柳。”(第38頁)
柳樹的變化暗示著時間的推移,寒柳和禿柳象征死神日漸逼近,與親的永別就在眼前。作者在醫院和家中兩地奔走,極力挽留,卻留不住,無可奈何地眼睜睜看著家人漸行漸遠,自己也像柳樹的黃葉,脫落飄零。
作者運用現代派意識流的手法,寫出主觀感受的真實,同時運用古代詩歌借景抒情好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我們仨相守的最后幾年中依依不舍的悲情。
為什么用“夢幻”的形式描寫女兒和丈夫最后的歲月?也許一方面是因為那是作者不愿、不能、不敢去回憶的、讓人撕心裂肺的歲月,作者還沒從傷痛中走出來,還無法正視那一段生活,不愿再去重復親人所受的痛苦和折磨。另一方面,死亡本來就是虛幻縹緲的東西,是很難用文字把握的東西,用夢幻的形式去描寫死亡,更容易揭示死亡的真實面貌。
0 3
人生是一個人的修行,無人可以替代,哪怕是最親的人。
我們仨共同走過63年的歲月,最后幾年,死神逼近,丈夫和女兒躺在醫院里,作者一個人心力憔悴地整日奔走,這一路再也無人陪伴,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踽踽獨行,即使作者已是八十歲的老人,即使外界圍繞錢鐘書的是非紛擾不斷,即使時時面臨生死訣別的惶恐。
作者每天在驛道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時時刻刻在心理祈禱著。
人生是一個人的修行,無可替代,無法逃避。
楊絳先生一個人在古驛道上奔走,每天去311號船與丈夫相聚,晚上做夢看見女兒也要接受醫療檢查,接下來的日子,對楊絳先生是更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