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格威爾的異類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提出了馬太效應,一萬小時定理,運氣機遇在成功中的重要性,看完這本書我想說對于成功來講不僅僅需要一萬小時的時間,還需要正確的方法也就是刻意練習,我們先來談談德拉格威爾的思路吧。
因年齡大幾個月而顯現的微弱優勢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最終引導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軌道中,其影響會延伸許多年。能進入頂級球隊的球員肯定比你我都更具備運動天賦。但是,那是因為他們起跑的時間比別人早得多,而這種領先優勢,既不是他們理應得到的,也不是他們因為努力才得到的。然而最終,正是這種領先優勢造就了天才們輝煌的成就。
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援引《新約·馬太福音》,把這種現象叫作“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成功者,換句話說,就是獲得這些特殊機遇的人,他們因此最終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減稅優惠從而變得更富有;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獲得了更優秀的老師的指導,更多的關注,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冰球隊9歲至10歲間的孩子中年紀稍大者獲得了更多的指導和訓練,從而變得更優秀。在社會學領域,所謂成功就是“優勢積累”的結果。職業冰球隊員一開始只比最初所在球隊的隊友好一點點,然而這微小的優勢帶來的機遇,擴大了他和那些隊友之間的差距,隨后差距與機會交替發揮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終被選中的隊員成了真正出眾的天才。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開始就表現出眾,一開始他只是比別人優秀那么一點點。
由于我們過于相信成功是個人的事情,所以我們損失了許多造就天才的機會;很多制度甚至過早地將一部分人劃入失敗者行列,阻礙了這些人成才。我們對天才頂禮膜拜,對失敗者卻漠不關心;我們忽視了社會機制對個人成才的巨大影響,這些都使我們變得越來越被動,這里的“我們”指的就是社會。
“異類”是如何煉成的。“異類”在書中泛指想比爾蓋茨,喬布斯之類的大牛人。通常我們認為這些“異類”是靠著天才的基因和勤奮造就的。但作者說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他們。才智+社會環境+機遇+勤奮=成功。而我們過去常忽略的,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項:社會環境與機遇。出生在合適的時代地點家庭,成長在適合的文化中,加上個人刻苦勤奮,就成就了這些“異類”。讓我們來看看一連串頗感意外的統計結果: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和很多IT界大牛都出生在1955年左右-
1955年前后正是計算機革命的時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無法擁有個人電腦,如果出生太晚,計算機革命的好機會又被別人占去了。這些人恰好都有獲得擁有了良好而稀缺的計算機資源的機遇。比爾蓋茨就是通過自己和家人想盡各種辦法,獲得了大量的寶貴的編程時間,經常是在通宵達旦地在家附近的大學使用在當時稀有的計算機資源。所以在上哈佛之前,比爾蓋茨已經有了7年上萬個小時的編程經歷。紐約很多著名律師事務所的開創者竟然都是猶太人后裔,并且他們的祖輩大多是在紐約的服裝行業謀生。猶太人律師事務所的成長,是因為他們正趕上企業重組的法律訴訟出現革新的時候。最初猶太人律師入行的時候,這項業務是大事務所不屑一顧經手的業務,就打造了猶太人律師豐富的經驗,機遇來臨,他們一躍成為紐約頂級人才。而他們移民到美國的祖輩們的經歷又讓他們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機遇的能力。
英超聯賽大部分球員都在9月至11月出生-球員注冊時間是9月,所以在同齡的球員中,9月份出生的人實際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幾乎大了一歲,一歲的差距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為父母,如果我們有一個9月,10月份生日的孩子,可能很糾結是否要早上學。其實統計表明,通常來說相差一年的孩子在同一個班上(正常9月份上的和早一年上學的9月份),第一年在學習和情感方面差距很明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成熟度高,導致學習專注,暫時成績比年紀小的孩子好。過了幾年,這種成熟度的差距就越來越小,然后接近沒有。可是小學劃分提高小組和天才班都是在低年級進行的,那些進了提高小組的孩子充滿了的自信,而且他們得到更多的資源,結果這兩組年齡的孩子可能差距就原來越大。而歷史上那些智商超高的人,比如書中一個智商190的奇才,最終沒有生長在好的環境和家庭(母親有四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父親)而沒有得到發展的機會。這樣的孩子,智商超人,可是缺乏analytical intelligence以至于無法有效地解決人際交流中的困難。
這些奇才異類,他們之所以神奇,除了感謝機遇的眷顧,作者還強調了上輩人的文化熏陶對他們成長中的意義:中國人的數學之所以比西方人的數學成績優秀,得意于中國人根植水稻的勤勞精神和漢字讀音的簡潔明了。俄國對于農耕的態度可以從他們的諺語中看出來,上帝給你的就是你的。不給你的不能強求。而中國的諺語是強調人的力量,強調辛苦勞作。韓國人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較高的飛機失事率,也是因為韓國上下級之間過于嚴格的等級制度造成的,韓國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使得機長的助手發現險情時,無法第一時間向上級明確地匯報。
書中提到了一個數學實驗,數學好的文化里通常都鼓勵堅持不懈的態度,比如說測試表明亞洲的孩子會話很長的時間研究一道數學題是怎樣解答思路,而美國的高中生在30秒到5分鐘過后會說,我不知道答案,從而放棄。據作者說這和歷史上亞洲根植水稻的歷史密切相關。水稻種植一年兩季,辛勤灌溉耕作。而北美種植的作物需要保護土地質量,輪番耕作,據說有的土地要空閑一年,修養生息。
成功不是隨機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預知的、強而有力的優勢環境和機遇構成。正像19世紀的企業巨頭,20世紀的軟件巨頭都有一個最佳出生年份一樣,紐約猶太律師也存在一個最佳出生時間。這個時間就是1930年。出生在那一年的人首先受惠于人口出生率低谷時代的各項好處。這個年份出生的人,到了1970年正好40歲,此時正值紐約法律界面臨變革,開始了為期15年的企業并購黃金時代。而此時的“白鞋公司”律師們卻任由機會流逝。如果你想在這一時期成為紐約大律師,圈外人的角色對你有利,父母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對你有利,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對你也有利。但是如果你同時擁有這3條有利條件——外加聰明才智與驅動力——那這些優勢形成的力量將勢不可當。這就好比你立志成為冰球運動員,又恰巧生于1月1日。
任何意義上的超常之輩,都無法目空一切地說:“我的成就完全依靠我自己。”他們都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晶。超級律師、數學天才和軟件企業家的成功依靠的也是人類的一般經驗,他們的成就絕非石破天驚也非神秘莫測。他們處在優勢與文化傳承的網絡中央,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則是后天養成;有些是自己爭取的,有些則僅僅是因為運氣——但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到底,作者認為所謂“異類”從來就不是什么異類。
一萬小時定理一定能獲得成功嗎,不一定,因為人的成功除了勤奮努力還需要時代背景和運氣等等因素,接下來我想談另外一本書那就是刻意練習,也就是一萬小時定理的方法論,作者埃里克森,專注研究體育,音樂,象棋等不同領域的杰出人物是如何獲得成功的,刻意練習就是他的核心思想。
通過訓練刻意鑄就天才,經過訓練人人都可以獲得天才一樣的表現,比如莫扎特的天賦也是訓練的結果,日本心理實驗就利用該法則把24名幼童訓練成莫扎特那樣的完美音高的天才。
只要通過高強度的訓練就能改變身體和大腦神經網絡,產生天賦一般奇跡的能力,從而獲得成功,例如一個美國人可以21個小時做46001個俯臥撐,倫敦出租車司機的海馬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變得非常強大。
很多人對訓練的誤解在于,1,練習沒有太大的作用,我們的能力始終受到基因的限制。2,只要練習的足夠長,能力就能變強,3,只要刻苦努力就能提高成績。
什么才是有目的的刻意練習?那就是確定目標并且不斷改進,訓練時必須集中注意力,即使獲得反饋以修正自己的方法和進度,最后必須跳出舒適區進行訓練。
刻意練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心理表征來思考問題,也就是自己大腦的神經網絡變得異常強大。
最后我對于作者關于初始積累優勢有不同的看法,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并不存在贏在起跑線就能一輩子贏下去的邏輯,即便在起跑線贏了,今后也未必贏,因為學習和認知升級是長期的事情,一輩子的事情,是跑馬拉松,而非百米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