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卷兒er
接觸到這部電影,是在前不久的英語影視鑒賞課上。
當《費城故事》的名字映在屏幕上時,我第一反應它是類似《北京青年》的勵志奮斗故事,而怎么也沒想到是——同性戀題材。我和六十幾個同學帶著好奇在教室里觀看完了整部電影,這是我第一次正式了解同性戀。
影片非常震撼,隱隱地感覺到大腦深處的一些落后思想觀念慢慢地被敲擊、撕裂、破碎……
《費城故事》是由喬納森·戴米執導,湯姆·漢克斯、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劇情片,于1993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安德魯因為染上艾滋病而被老板解雇,后來他在律師喬的幫助下為艾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1994年,湯姆·漢克斯憑借該片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男演員獎以及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演員。
好萊塢,不管在道義上還是商業上,遲早要反映這個時代重要的社會課題。隨著《費城故事》的出現,冰打破了。其教育意義不僅對于當時的美國不言而喻,對當今世界不少國家依舊殘存的落后的性觀念和對艾滋病患者的不公對待的改善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費城故事》向我們講述的并非一個簡單的艾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在電影首映的1993年,哪怕是在美國這樣號稱民主、開放、自由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種受到傳統主流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艾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的社會廢物,并被歧視、解雇。于是他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這部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原形發生在紐約。而為什么拍攝地改為費城并起名《費城故事》(《philadelphia》)呢?為了傳達費城所象征的法律意義,為了追求公平和正義。
這部嚴肅的反歧視題材電影,除了為同性戀群體和艾滋病患者發聲外,也旨在喚醒部分法律從業者的初心,讓他們思考當初為什么選擇法律。
費城,美國的歷史名城,是《獨立宣言》簽署的城市,是美國最早的憲法頒布的城市,是比美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應該擁有平等、自由精神的城市。
“你是個好律師嗎,安德魯?”? ? ? ? ? ? ? ? ? ? ? “我是個出色的律師。”? ? ? ? ? ? ? ? ? ? ? ? ? ? ? ? ? “是什么令你成為好律師的?”? ? ? ? ? ? ? ? ? ? ? “我愛法律,我懂法律,我善于從事這一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愛法律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多方面,有時候,偶爾,你是促成公平的一份子,這真是一種令人振奮的感覺。”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總可以追求相對的公平。當你還可以促成這種公平時,總會令人振奮。
安德魯在自己因為艾滋病被設局解雇以后,能夠奮不顧身地站出來,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和艾滋病患者群體的權力的同時,也維護了一個法律人的尊嚴。
當外界議論紛紛、自己身體日漸消瘦的情況下,支撐他的是對法律的信仰,對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這時候,他已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個群體。
美國憲法所傳達的自由、平等的精神與電影《費城故事》清除對性取向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的主題不謀而合。這正是選擇費城為拍攝地的重要原因。
當安德魯尋找代理律師被拒九次以后,他找到了黑人律師喬。剛開始,喬一樣因為鄙夷同性戀拒絕了他。后來,他通過妻子、醫生才知道他身邊許多人都是同性戀,才了解到性取向是與生俱來的。
喬只是因為從沒有了解過同性戀和艾滋病,所以他害怕、恐懼、排斥。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因為不了解,所以不尊重。
一次在圖書館偶遇安德魯,旁邊的人對其投去歧視的目光。喬憤然起身,最終決定幫助他。
當強烈的反抗意識和精銳的戰斗能力結合起來,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勝利。
安德魯和黑人律師喬一起走上法庭,為艾滋病患者、為同性戀者爭取權益和尊嚴。
黑人律師的存在,大概也傳達著跨越膚色的友誼。而性取向和膚色并無差別,都是與生俱來的特質,當然不因其差異而受到歧視。
在尋找資料中,他們找到了有關同性戀的案例。
1973年的聯邦康復法,禁止對傷殘人士的歧視,只要他們能擔任工作。雖然法律沒有提到艾滋病,但隨后的決議規定,艾滋病也是傷殘。因為病不僅僅指身體上的限制,而且受到社會人士的歧視,在社會上被視作已死。這是歧視,對他們的看法并非由于其個人,而是由于他隸屬的類別。
這給他們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而在法庭上,被告想盡各種辦法詆毀、反對、找借口。
喬爆發了,憤然斥責他們:
“你是同性戀嗎……這法庭上的每個人都在想性取向、性選擇,不管什么都好。誰跟誰干和怎樣干,他們看著安德魯這么想,看著維娜小姐甚至庭上(法官)你也這么想,他們在懷疑著。他們看著我也這么想,讓我們開誠布公吧!因為這案子不單單是關于艾滋病,不是嗎?我們現出它的真正本質吧!是大家對同性戀的憎恨、恐懼,而這種憎恨、恐懼演化成解雇某個同性戀者,我的當事人安德魯。”
喬說得是對的,這個案子歸根到底還是對同性戀的歧視。而他們真的做錯事兒了嗎?
沒有。他們沒罪,也不無辜,誰來到這個世上都是設法生存。
他們也愛這個世界,愛自己的生命。沒有保護措施的男男同性性行為使他們染上艾滋病,而不當的異性性行為不也有可能染上性病嗎?為什么偏偏歧視他們?
安德魯非常熱愛生命,從他努力工作、孝順父母中足以看出。當安德魯生命將近,沉浸在歌劇里,感情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變化。喬被深深震撼,他感受到了愛和生命的美好,這份感情是如此強烈。回到家后,哪怕妻子女兒都已熟睡,他仍忍不住抱住她們,感謝生命。
雖然不被外界認可,但令人欣慰的是,安德魯的父母、朋友乃至前妻都非常開明。在開庭之前,安德魯告訴他們在審訊時會有很多關于他的私生活的很難聽的話,希望大家不要在意。父母、兄弟乃至前妻都給以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父親驕傲地說:“安德魯,你和麥高(伴侶),你們一起處理這件事,那么有勇氣。不管其他人怎么說,都不會改變我們以你們為榮。”
母親忍著眼淚:“I didn't raise my children to sit in the back of the bus.”這句話最初指以前美國黑人因為白人的歧視坐在公交車的后面,在這里意思是她的兒子不應該因為性取向而遭遇歧視、遭遇不公平的對待。
盡管困難重重,但最后,官司打贏了!隨之而來的是,安德魯的生命結束了。哪怕他最終勝得了這場官司,但并不等于他獲得了社會的承認,偏見依然存在。影片正是在這樣一種沉痛而又無奈的氣氛中結束。
不過值得慶幸和鼓勵的是,它敢于大膽的向社會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標志著這個社會正在前進。“一千個律師綁在海底,是一個更好的開始。”
一直以來,同性戀因其特殊性導致在我們的生活乃至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中都是一個敏感話題。但大多數人又不乏好奇心,想要探求這一特殊人群的“秘密”,正是這種矛盾使得越來越多的同性戀題材被搬上書本和銀幕。
相比《費城故事》,《斷背山》和《藍宇》在國內知名度更高。《費城故事》著重反映社會各個階層對同性戀的歧視,而另兩個影片直接表現了同性戀的生活。在主題深刻程度來看,似乎《費城故事》的教育意義更大。
有人說這部電影太老了,你怎么還看啊?電影的價值從不因為年代的久遠而褪色,它反而會被譽為經典,歷久彌新,更有價值和力量。
只要世上還存在著對同性戀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視,這部電影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時代在向前發展,我們對于同性戀的看法也會不斷更新變化。但永遠不變的是:這個世界是平等的,無論種族、膚色、國籍、貧富、性別乃至于性取向。
影片在歌聲中結束:費城,充滿友愛的城市,是我的家。別背對著我,我不要寂寞,愛永遠存在。有人告訴我,呼喚我的名字,告訴我我沒有錯,告訴我不必為愛羞愧。有時候,我覺得愛是一切,當我看到光明,我知道我會好。
愿天堂沒有歧視,安德魯走好!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 第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