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故事》是一部同性戀題材電影,而且是一部很嚴肅的反歧視題材。無論你對同性戀本持有什么看法,這部片都會刷新你的看法。它沒有現在的同性戀題材影視劇那樣賣腐或者致敬愛情,它就是原原本本地跟你講述了——同性戀與我們并沒有什么不一樣。
安德魯(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飾)和米勒(丹澤爾?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飾)認識于法庭上,兩人都是年輕有為的律師,各為其主。然而,年輕的安德魯不久后因為同性戀和身染艾滋病被老板發現,以莫須有理由解雇了。
遭解雇后的安德魯四處尋找律師為他討回公道。當安德魯找到米勒時,米勒一開始拒絕了他。因為米勒像普通人一樣憎恨同性戀和懼怕艾滋病,但當他看到安德魯在圖書館搜索“艾滋病歧視”時遭到管理員的白眼,聽著妻子緩慢而平靜地說出他們的姨媽、朋友有很多也是同性戀時,他決定受理安德魯的案件。
案件審理了將近兩年,病情日益嚴重的安德魯在最后還是得到了他應得的公平,安心的離開了人世。
其實《費城故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原型為Geoffrey F.Bowers和Clarence B. Cain,兩人生前的職業都是律師,都因為男同性戀和艾滋病患者的身份被所在公司意外得知而被違法解雇。Bowers沒能等到法庭判決就抱憾而終,其家人在《費城故事》公映后起訴了導演和劇組并得到了賠償;Cain在得到公正判決后不久離世。
影片很敘實,沒有什么戲劇化的情節,也沒有什么催人淚下的場面,但是這部影片勝就勝在隱晦。很多東西導演都沒有直接擺在你面前,而是需要你細細體會。
比如,不直接點出安德魯是艾滋病人,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環境場景描寫,醫院里的病人、母子間的對話讓你體會發生在艾滋病人之間上的事情,淡淡的,卻讓你感到沉重。
再比如,一步一步地展示著當時社會的各種歧視,對艾滋病的歧視、對黑人的歧視、對同性戀的歧視,細節鏡頭你細細琢磨,反而能體會到更多的感情。
然而,越是到后半段,情感的爆發度也越高。
米勒當著法庭向著所有人義正言辭地說,你們害怕得不只是艾滋病!你們真正害怕和恐懼的是同性戀!這個爆發點,反而讓我因電影進程一直抑郁的心情有個宣泄點。而這也只是個小高潮。
最讓我震撼的是,安德魯在歌劇Andrea Chenier中的詠嘆調La Mamma Morta中陶醉的,又渴望生命的表現。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知道他被世人視為已死之人。但是,他雖然是同性戀,他并不覺得自己要忍受這種歧視,他并沒有生而不同,他也只是想生存下來而已。
因此,當安德魯說出他愛法律的原因的時候,我是被感動到了。《費城故事》這部電影真真切切地影響了整個美國人甚至于整個世界的對同性戀的看法,它獲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和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獎。這部電影被譽為“好萊塢面對艾滋病”的影片。它同時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泛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
影片最后歸于平淡,回放了安德魯童年的錄影,仔細看看,他童年也是一個可愛小男孩,和別人沒什么不一樣,生而為人,眾生平等。
到最后,我很好奇,為什么影片會以《費城故事》為題?查了一下典故,費城philadelphia一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就是兄弟之愛,這樣的兄弟可以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愛情,也可以是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協助,更可以是一切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與寬容的基礎。
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費城是獨立革命的發源地,是獨立宣言的誕生地,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這就是所謂的美語中最廣為人知得一句話,美國傳播給世界的訊息:人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