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上午,教學內容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兩個例題,一是判定定理的證明,二是例題,測量河寬,按計劃,中午進行例題過關。
所謂例題過關,其實是針對班內9位后進生。其中8位是上學期期末考試沒有及格的同學,另1位是本學期轉學進來的,但基礎很差,估計也是不及格。
這8位同學,如果只是簡單的作業訂正,效果不太理想,因為他們都不會做,然后又沒有時間給她們講評,于是也就沒有時間再等他們訂正。
而課本例題過關,主要是教材中的例題,一般每一節課兩題,讓他們先看書,盡量看懂為止,然后,我把兩個例題的題目復印好,等他們自己覺得可以獨立完成了,就單獨做一遍,為減低難度,也可以一題一題來。與班主任汪老師商量后,認為午飯之后到午自修之間的時間比較合適,地點就在(12)班教室隔壁的空教室。
那天中午,大約12:05,我到教室,這時吃完午飯的同學已經陸續回到教室,我把要過關的9位同學的姓名寫在黑板上,并叮囑其他同學轉告,然后,在隔壁空教室等候。
12:15,陸續有同學進來,帶著數學課本,我說明了要求后,他們開始安靜地看例題。約10分鐘后,江佳諾和竺嘉瀅兩位同學最早順利過關,然后是王檸和張爍涵,陳文浩和江宇馨需要一題一題過關,竺于熙和莊伊帆還不能一次過關,但最后也通過了,最后是任子坤,確實沒法過關,看來只能抄一遍了。
從第一次過關的情形來看,需要倒逼他們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解例題,課后主動把兩個例題看懂,這樣至少8位同學能過關,因為畢竟還是可以參考書本。
課本例題過關,這是補差的最低起點,慢慢養成聽課、復習的習慣,當例題能熟練書寫之后,就可以做出簡單的基礎作業,那么,他們學習數學就有事可做,然后,慢慢解決作業訂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