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安迪老師的工作坊,收獲了很多。
在學習非暴力溝通之前,怎樣讓每一個學員打開心扉變得非常重。安迪老師是怎么做的呢?
安迪老師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自我介紹,我們所有人圍成一個圈,每個人只需要介紹身邊的人就可以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的輕松,很愉快的進入了狀態。
安迪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了很多的游戲,隨著每個學員的心門逐漸打開,大家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
學習非暴力溝通,怎樣才能找到我們需要的鑰匙呢?有一個小故事,晚上,一個人喝醉酒了在路燈下面找東西,警察看到了,問他有什么可以幫忙的嗎?他說我在找鑰匙,警察問是在這里丟的嗎?他說,不是,在公園里丟的。他看著警察一臉迷茫,就補充道,我看這里燈光比較亮,所以就來這里找了。有時候我們想要的和我們找的方向是不一致的,我們為什么要去有亮光的地方找鑰匙呢?
我們會認為有亮光的地方更容易找到鑰匙,我們交流不通暢的時候,我們會用吵架,冷戰的方式去處理來達到我們的目的,這樣的方法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嗎?我們感覺不錯的方法未必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安迪老師生動形象的解釋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我們的感官直接體會到的,例如看到的、聽到、聞到、嘗到、或觸摸到的。評論涉及對我們的觀察做判斷或解讀。
感受:情感、身體感覺、心情或精神狀態。想法:我們對他人狀態的判斷。
需要:指所有人共有的需要,滋養生命的要素。它是普遍的,不包含具體的人、地點、時間或行為。
請求:我們用來滿足需要的具體方式。此時,我們同樣重視另一方的需要。它是積極的(關于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具體可操作的。
安迪老師在講觀察的時候,讓我們每一個學員去分析每一個句子先判斷是觀察還是評論,如果是,評論如何改成觀察?在互動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觀察,只說事實狀態,并沒有評論。
安迪老師分享了很多案例,來讓學員們了解更多的非暴力溝通的作用,很有感觸,就像自己置身在那個場景里面,去體會當事人的感受和情緒,以及需要。
安迪老師說,如果你能把別人身上的標簽撕掉,那你就跟更好的體察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當你試著把別人身上的標簽撕掉之后,你就會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情緒,有感受,有需要,這個時候,你再和他溝通的反而輕松了。
非暴力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專注的傾聽,當你把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身上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情緒變化,感受,甚至需要。良好的傾聽能力可以讓我們之間的關系更加有品質。
每個人都想做自己開心的事情,但是現實的壓力,讓我們做很多不想做的事情。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總是有選擇的權利。安迪老師讓我們每一個人說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人說不得不上班,不得不兩地奔波,不得不早起,安迪老師讓我們每一個人站起來,雙腳并攏,想象一下,自己的腳下有一個小圈上面寫著“兩地奔波”,自己的雙腳只能在這個小圈里面不能移動。然后,想象一下你左前方有一個小圈,寫著“不得不”,安迪老師讓大家把左腳放進那個小圈里面,讓每個人說我不得不奔波,讓每個人體會身體的感覺。再把腳收回來,我們會看到我們右上方畫一個小圈,上面寫著“我選擇”,我們把右腳放進去,大聲喊出來我們選擇兩地奔波。試著體會身體的變化,但我自己這么做的時候,當我說我不得不兩地奔波的時候,我感受到自己渾身無力,腿有點麻,身體僵硬。但我說我選擇兩地奔波時,我的身體就輕松很多,感覺身體有力氣了。安迪老師說這就是感受,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很多感受。
我們所有的感受分兩大類。原來我們會分為正面的感受和負面的感受。在非暴力溝通中,感受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需要被滿足的感受和需要沒有被滿足時的感受。我們的感受連接我們的身體和內心,以及背后的需要。
當我們對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感受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狀態。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回應方式:
指責他人,指責自己,傾聽自己,傾聽他人
安迪老師運用豺狗、長頸鹿兩個動物的形象去解釋這四種回應方式:
指責他人—豺狗耳朵向外
指責自己—豺狗耳朵向內
傾聽自己—長頸鹿耳朵向內
傾聽他人—長頸鹿耳朵向外
安迪老師讓我們分組練習,使我們知道了怎樣去和別人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安迪老師就像一個年輕漂亮的知心大姐姐,非常會傾聽,她能體察到你情緒的變化,感受,以及需要,和安迪老師聊天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