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蘇高考(新高考I卷)作文】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善弈者通盤無妙手
文/沈周霄
熟悉圍棋的人都知道,在對弈中下出一招“妙手”是十分值得夸耀的事。但棋道又云:“善弈者通盤無妙手。”
真正的高手,并不以“奇、險”著稱。“石佛”李昌鎬,圍棋長期蟬聯世界第一。他下棋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不追求所謂的定盤“妙手”,而是在每一次落子時爭取50%以上的勝率。正是憑借最基礎的“本手”,不管遇到怎樣的對手,他最終都能以“一子半目”勝出。
兵法有云:“奇正相合”。出奇制勝的關鍵,是扎實的“本手”功底。清朝末年,太平天國勢不可擋,出現了許多善用奇謀的名將,但善用“妙手”的太平軍最終還是輸給了“結硬寨,打呆仗”的湘軍。
所謂“妙手”,若失去了扎實厚重的“本手”依托,常難以奏效。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妙手”之上,恰恰暴露了這類人缺乏深厚的功底和吃苦的恒心。寫文章,尋章摘句;做學問,只求奇崛;忽視基本功的結果,往往是文章生澀,學問隱晦。畢加索成名畫作,多為抽象,但他之所以能突破寫實走上抽象的高峰,恰恰是因為青年時期扎實的現實主義繪畫功底。
常下圍棋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那些兵行險招之人,往往是因為僅憑技術難以勝過對手,所以才會常生“行險”的賭徒心理,寄希望以一招“妙手”來定輸贏。俗話說,“妙手偶得”,說的就是“妙手”的施展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匹配,很難做到穩定、可持續地輸出。而那些真正的高手,往往是“又笨又穩”的人,他們懂得抓住細小的優勢,積小勝成大勝,靠扎實的功底和平穩的心態,讓細微的優勢不斷疊加和循環。
成功的道理,很簡單。每一招“本手”都滲透著事物的規律,研究規律,積淀功力,讓自己成為某個領域真正的牛人,而不是“憑空建閣”好高騖遠地追求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妙手”。通過刻意練習不斷提升“本手”的水平,是大概率事件;而所謂“妙手”,則是需要一點運氣才可“偶得”的小概率機遇。忽視基礎,急于創造,反而會讓自己的人生陷入不得不下出“俗手”的尷尬境地。
枯燥、單調、重復、艱辛的刻意練習,會帶來大概率的成功;投機、取巧、偷奸、?;暮酶唑\遠,即便一時事成,也難以持久。低層次的人,順從輕易獲得的享樂,沉溺于多巴胺的取悅,刷抖音、玩游戲、吃甜品;而高層次的人,會挑戰自己的舒適區,通過對基礎的刻意練習,忍受磨難與枯燥,他們獲得內啡肽的獎賞,如同痛苦后的一劑嗎啡,戰勝自我的成就,讓他們獲得寧靜與充實。
“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不是否定“妙手”的魅力,而是用一個更大的格局來審視整個人生,定格全局。
那么,“本手”與“妙手”之間,你是愿意相信大概率的努力,還是小概率的幸運呢?
或許,你的回答,就是你最終的人生。
PS:感覺今年這個高考作文題,和我2020年的下水作文《打造你的人生算法》,有相同之處。
現附上,2020年我的下水作文:
打造你人生的算法
文/沈周霄
當今時代,各種App高度智能。它們通過搜集你的喜好,站在高維解讀你。你喜歡什么,就推送什么。我們的人生,在無聲無息中被各種“算法”塑造。
《未來簡史》指出,今后的世界只有兩種人:一是掌握算法的精英,一是被算法控制的凡人。
知乎上問: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要碰的東西?有個高票回答是:年輕人千萬不要碰那些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件。可放眼望去,多少青年沉溺于這些軟件而不自知。應用寶數據:抖音6億下載量,微視7億下載量,快手22億下載量。這些根據人們好惡,通過“投喂”同類信息而獲取流量的軟件,幾乎人手一個。你不停刷,它不停推,每個都是你感興趣的點,一刷往往就是幾個小時。
一旦你順從了你的喜好,習慣了這種碎片化的舒適,你就很難沉下心讀一本書,靜下心看一部經典電影。你明明知道這是有益處的,你明明知道那是有害處的,但你卻難以選擇。
“暫時的快樂,總要好過那些遠期才可以兌現的好處?!彼惴ǎ媚愕南埠茫O計了你的平庸。
而那些真正的強者,都是“反算法型”的。他們超越了自己的喜好,他們做事的依據不是憑簡單的好惡,而是長期主義的“必須”。
采銅在《精進》里提到,決定要不要做一件事,從兩個維度衡量:收益值和半衰期。
比如,每天玩數小時游戲。這是收益值高的事,可以給人帶來高愉悅感,但半衰期短,這種愉悅的感覺很快會被空虛和負疚所替代。
再如,每天堅持寫作一小時,這是低收益值的事,往往一兩年都看不到進步,但長期來看,終有量變到質變的一天,從某一天開始,你會發現文章開始井噴式發表,你的人生被改變,這是長半衰期的事。
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懂得篩選那些“長半衰期”的事來做,哪怕那些事一開始看來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是無用的。因為他們有更大的格局,不再把人生局限于“一時、一人、一事”,而是動態地來看待自己的一生,把人生當做一個宏大系統來打造。
“善弈者通盤無妙手”,懂得打造人生算法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正因此,他們能超越好惡,擺脫“短期快感”的誘惑,他們懂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為人生某個節點的薄發,作前奏。而這樣的人,也往往最能做到“和而不同”。
憑喜好做事,“喜好”有可能會造就你,但也常常會毀滅你。這種簡單的直覺判斷,常帶來人生的不確定性。而一個足夠睿智的人,能透視人性,超越好惡,設計自己的人生。
你未來的樣子,是交給“喜好”決定,還是自己來設計?
我的回答是:成為人生的主人,打造自己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