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閱讀,卻很少寫讀書筆記,因為我相信讀過的內容就算不刻意記下,大腦也會自動從中擷取所需養分,消化吸收而成為我們知識或人格的一部份。人類心靈的內建處理機制極為復雜,可以將龐大的新訊息進行細致地分類、解構、并且辨識出原有認知體系中與之相關的部分,進行局部拆解重組。其好處是自然,能理解的當下吸收,不能理解但似有所悟的就留在心里慢慢琢磨,不會有囫圇吞棗或死讀書的問題。
但近來卻發現這種自然讀書法所遺漏掉的好東西還不少(可見大腦是有局限的),加上許多書是從圖書館借閱,日后想重溫內容就得大費周章再去借一次,十分不方便。于是我開始嘗試寫讀書筆記,希望能系統地記下所讀所感。
寫讀書筆記的好處
從小學開始,讀書筆記就是作文課常出的題目,動不動就要我們寫篇讀書心得,讀書報告什么的,沒心得也得硬擠,所以很多人跟我一樣,怕這種文體?,F在有了實際需求,寫起來心境大不一樣,為一本好書記下只字片語,或抄下一段深有體會的文句,延續閱讀時的感動,真是一件舒心而愉快的事。
先不論寫得好不好,光是寫,這個動作就帶出了幾項好處:
1.整體文本的梳理: 在思考從何下筆時,其實就在針對一本書進行整體性的評估與盤整。
2.批判性思維的開展:深度閱讀往往伴隨批判性思維,但這種思維活動經常隨著文本前進而不了了之。寫筆記可以幫助我們繼續想下去,想得更周全,更深入。
3.撿拾遺珠:寫的過程一定會多次翻查原書,常常就這樣意外發現被遺漏的,也許是別有深意的一段話,也許是之前沒領悟透的內涵。跟「重讀」有類似的效果。
寫筆記,可以提升閱讀的層次,幫助我們理解更多,吸收更多(可見大腦的局限是可以突破的)。
如何寫讀書筆記
興致勃勃寫了一陣子筆記后,才發現內容亂無章法。有的抄了一大堆原文,看不出重點,忘記當初為什么抄下來。有的寫得很懸,連自己都讀不太懂了,更遑論與人分享。參考名家寫的書評,雖說精彩絕倫,但卻有點無從學起。參考網上同好寫的讀書筆記,也是各具特色,難以找出共通的作法原則。就在這個時候,無意間翻到了《文心》中的這篇〈讀書筆記〉,內容精簡實用,淺顯易懂,以下是我從中所摘錄整理的筆記:
1.觀察前例
首先從「筆記」談起,包含「隨筆」、「錄」、「鈔」等書名,都是同一類文體,記敘作者見聞感想,內容包羅萬象。其中專記讀書心得的稱為「讀書筆記」,歷代有許多名作,例如王應麟的《困學紀聞》、顧炎武的《日知錄》、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等,另外還有關于詩詞的筆記,叫「詩話」或「詞話」,如王國維那本著名的《人間詞話》。近代也有許多名人寫讀書筆記收于文集里,如周作人的《談龍集》、胡適的《胡適文存》中就有許多關于讀書的文字。如果有時間,不妨去圖書館翻閱這些經典的讀書筆記,隨意挑些段落來讀,即可大致掌握這類書寫的樣式與輪廓
2.調整心態
原來讀書筆記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類,自古而來有太多愛讀書的人用心耕耘過,早已是一片綠意盎然的密林。但我們也不必因此望而卻步,只要調整心態,人人都可以寫自己的讀書筆記。原文是這么說的:
你們有你們的書在日日讀著,如果你們的讀書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隨時有所見到,把見到的寫出來,就是你們的讀書筆記了。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使讀書不茍且的一種方法。
3.著手取材
書本內容何其多,要如何挑選材料來寫呢?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可以只針對一字一詞的用法進行考據,或是針對寫作風格進行多文本間的比較歸納,找出若干法則。也可以針對某段佳句妙文,寫下其所以好的理由,或是提出閱讀時的疑點,加以深入討論。讀書筆記的材料不拘,隨處都有。也不用怕自己寫的與別人重復,因為:
寫筆記的本意,原為了自己記述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結果,以備將來的考察與應用。...自古以來,讀書筆記當作書籍刊行的很多很多,可是寫作者當時的目的絕不在乎刊行。
這很重要,不僅是寫讀書報告,一切寫作活動,甚至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忘初衷。
4.寫作原則
觀摩了前人作品,心態也調整妥當,取材自由不拘,只要是自己的心得或想法就行,終于可以真正動手了,有沒有可以依循的寫作原則呢?有的,因為讀書筆記是讀書時的一種判斷,所以應該用寫作議論文的方式去寫。而議論文須有證據,「例證愈多,論斷就愈精當」。最重要的是:
讀書筆記雖是議論文,全體確須簡潔,和普通的議論文不同。讀書筆記不需詞藻修飾,以簡短樸實為宜。除了論斷、理由、例證以外,不必多說無謂的話。
總結《文心?讀書筆記》所提出的寫作建議,讀書筆記是為了自己而寫,題材不拘,宜采議論文作法,緊扣文本例證,不作無謂裝飾,不說多余的話。觀看現今幾位作家所寫關于讀書的文字,例如楊照的中外經典導讀系列,梁文道犀利慧黠的書話集,或長或短,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盡管風格迥異,各有發揮,卻都不離「文本例證」、「不說廢話」原則,可見這正是寫讀書筆記的真道理。
注解:《文心》是1930年代,由夏丏尊和葉圣陶兩位先生為中學生所寫的語文教育書,內容含括修辭、語法、語匯、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與作文相關的知識,至今仍深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