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的習慣是不去打探別人的事情,也就從來沒有細問。在那兩三個月里,莊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人總是飛來飛去、動輒一天睡眠只有三五個小時的人,竟然可以在機場完成作業,然后專門騰出時間來找我討論!我喜歡一切做事足夠“狠”的人,莊毅顯然就是這樣的人。
很快兩年過去了。當莊毅從舊金山回來的時候,我并沒有太多具體的變化。
2013年下半年,我自己開始從事天使投資,一路磕磕碰碰。2014年年初,我去了趟硅谷。在飛機上,我突然想起幾年前的那個下午,在蘇州街大河莊苑的一間屋子里,莊毅站在我面前給我講創業的情景……
那一瞬間的感覺完全是“噩夢驚醒”!
我嘗試了若干次,依然無法清楚地回憶出他當時給我講的內容,只記得確實有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細節卻完全模糊,和大夢初醒無法追回夢中的細節一模一樣……
我反應過來了:
當時莊毅所講的一切,我其實根本沒聽進去。
雖然當時我坐在那里,但也只是覺得:站在我面前的是某知名創投的創世合伙人,他所講的一定是比我想的更為深刻的東西。用現在時髦的說法就是“不明覺厲”——實際上,應該是“定覺厲但不明”。
盡管在這期間我們每年都要至少見面聊一次,盡管在這期間我通過他認識了朱敏先生,但這一切的交往并沒有把我從“毫無知覺”中拉出來。我還是按照原來的思路行事,對“創業”這件事全無感悟。
可是,阻礙我的究竟是什么?
【別人講的跟我全無關系?別人有價值的觀念、有價值的行動,我全無感悟和思考?】
這種經歷,在我身上還真的不止一次。我公開寫過另外一段經歷,文章的標題是《我當初是怎樣錯過一輩子的》。
后來,在一次又一次與創業者的溝通中,我終于明白:我當初遇到的情況和我現在遇到的創業者們是一樣的。他們現在在我面前的反應,實際上就是當初我在莊毅面前的反應:
我覺得你說的都對,但,好像跟我沒有太大的關系。畢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我不一定能做。我還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吧……
【人如果沒有堅定的向一切學習并成長的心態,是很容易固守自我的。上面說的這種“你說的都對,但你能做到,我不一定能做到,我還是安于現狀吧”的心態,就是因為說出這種話的人沒有這樣一種意識,那就是:我要始終抱著成長的心態,對于別人說的有價值的觀念有價值的行動積極吸取思考實踐,這樣,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就真可能變成我的了。什么是“真正的成長者的心態”?以成長為樂、渴望成長、癡迷成長的人。】
僅僅是“以為某些觀念與己無關”,就可能讓一個人永遠生活在另一個“自洽的世界里”。
【“你說的很對,但你說的與我無關”,如果認為與你無關,你就永遠不可能吸取并踐行這些有價值的觀念,你就不可能變得更有價值,道理很簡單。當結果出現且無法令自己滿意的時候,抱怨是沒用的,肯定是你哪些地方做的不對,你需要做的是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對,并且進行調整,這樣才可能有切實可能的改變,就這么簡單。】
仔細想想,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有些觀念,即便你覺得與你有關,它也不一定會起作用;反過來,如果你覺得與你無關,那么它一定不會起作用。
有些觀念真的很重要,但它們要么太簡單以致被輕視,要么太過違背直覺以致讓人無法相信。
但,最有可能讓人錯過轉折點或升級機會的或許是:
覺得那些觀念,雖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沒什么關系。
我現在反應過來了,“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是錯覺——就是錯覺,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證預言。若能主動吸收那個觀念,按照那個觀念去做,那就“事實上有關系”了。即便做得不好也不要緊,沒有人在一開始就能做得好,所以,拼命去做就是了。即便一開始無法按照那些觀念去思考也沒關系,反復琢磨、反復嘗試,自然而然就開始深入了。做要拼命的做,想要深刻的想,否則,那轉折點和升級機會就真的和你沒有關系了。
這也是我會強調“我的專欄,建議讀者要只字不差地閱讀”的原因。這個專欄是關于觀念升級的,不是胡亂寫寫、隨便看看,娛樂一下,消遣一下,你圖個開心、我得個高興的東西。而且,不僅要“只字不差地閱讀”,還要“反復閱讀”,因為最底層的觀念常常披著“簡單”的偽裝,以致大多數人覺得無所謂,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
【上面黑體這句話怎么說?我還沒有深刻理解。】
在這里,我又一次用我罕見且難得的親身經歷向你說明:最要命的是,很多重要的觀念會偽裝成“讓你覺得它和自己沒有關系”的樣子,使你生生錯過且不自知。所以,你不僅要讀,還要反復讀;不僅要反復讀,還要先假定每個觀念和你有巨大的關系,再調動所有的感官為自己創造“代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這個觀念若被我吸收,我應該會變成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