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村里過平安節,一個同學在朋友圈發表一條說說“國粹”,配圖是村里唱戲的照片。是啊“國粹”,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它們是匯聚了中國幾千年文化藝術精髓的國粹。
? 每年農歷十月份村里的平安節是一年中兩個大節之一,每年都會請戲班來唱戲。記得小的時候整個村子都很窮,幾年才請一次戲班唱戲。有唱戲的時候村里的人都特別高興,一到晚上戲還沒開鑼就要去占位置。印象中到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很冷(現在這個時候都還在穿短袖),都裹著大衣看到最后。還記得那時候要是電視上有放潮劇我都很喜歡看,甚至收音機里放的都喜歡聽,總之現在想起來就是一個小戲迷。如今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每年都會請,可是看戲的卻少了。戲臺下雖也熱鬧,可也只是熱鬧而已。小孩是去買吃的買玩的,而像我們這些年輕人去也是看一會熱鬧就回來,真心去看的怕只是那些老人家了。在過去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的漫長歲月里,這是他們奢侈的娛樂了,那是他們的記憶。
? 在現代年輕人眼里這是老古董,對此嗤之以鼻。要是跟別人說我在看戲,對方就會很不屑的問“你看得懂嗎?”。其實怎么會看不懂呢,這種劇情簡單,不要說有字幕可看就是沒有,只要認真看還是都看得懂的。只是太過簡單樸素已不是現代人心中的那盤菜了。現在我也不喜歡看了,不過雖然不看但也不會排斥它,聽著總覺得很喜慶很熱鬧。
? 今年七夕在微信看到一篇關于七夕的文章,文章寫歷朝歷代七夕的風俗,認真看完沒發現有跟男女之情掛鉤的習俗。文章結尾總結: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再次被人重視,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中國情人節。而正因如此,七夕這個傳統節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而在當今社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看完只能說作者理想很美好,只不過現在這個節日確實散發著“浪漫氣息”,可看卻不到什么文化內涵,人文價值。
? 以前一到七夕家里這邊的習俗:糖飯,石榴,雞蛋拜床頭婆婆,保佑孩子平安成長。吃著甜糯米飯,說著村里那個古老的傳說:“七夕晚上天一定很黑,看不到星星月亮,如果拿一個新臉盆,一條新毛巾,到村里那口最古老的井里打一盆井水,便可從井水里看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現在糖飯石榴雞蛋也只是媽媽那一輩人弄去拜拜,每次都吃不掉最后倒掉,也沒再聽過有人再提起這個傳說了。時常會想等到他們那一代人百年后,村里這么多的習俗也將會跟著消失的吧。
? 記得《櫻桃小丸子》里面,有一集是講七巧節,小丸子媽媽七月初七給小丸子講了牛郎織女的故事,還做了什么東西過節。以前不懂以為全世界都在過這個節日,長大后才知道這是中國獨有的傳統節日。現在想想想真諷刺,日本人對七夕這么重視。而在中國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七夕”已然被“情人節”取代。整個朋友圈、微博……鋪天蓋地的全是“情人節”,各種秀恩愛,年輕媽媽們更是在微信曬孩子標題“情人節小情人陪我過”,試問有幾個媽媽會像小丸子的媽媽給她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呢?又有多少情侶能感受“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柔情。
? 記得《白發蘇州》里有提到蘇州在清理河道,說要變成東方的威尼斯。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時候,威尼斯還是荒原一片。有時候真是不能理解中國人,為什么要破壞我們民族特有的風格去模仿它呢。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確實值得學習,也一定要去學習。可是說到文化,雖然西方也有不少優秀文化可以學習,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只剩中國完整的保存下來。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史,縱觀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能與之相匹敵。中國人不知道,在他們看不起自己的傳統文化努力的學著外國人的時候,那些外國人正在一點一點的學習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個別別有用心者更想把它據為己有。
? 幾年前看過一些帖子,說清明端午中秋之所以列入法定節假日,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日本韓國這些國家想把這些節日當做他們的節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此時的中國人卻歡天喜地的過著圣誕情人節,這些傳統節日幾乎被忽遺忘。但不管如何現在這些傳統節日都申遺成功,中國人也開始重新過這些節日了。只不過過節方式有點跑偏而已,不是回家陪家人過,而且跑到景區去人擠人了。
? 現在人們主觀的想再重新重視這些節日,然而已經沒有人會去了解這些節日的本身了,雖然在過卻已經失去原來的味道了。節日可以定法總法定節日來讓大家記住,可是文化呢,該怎么拯救,雖然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能代代相傳,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這些東西或許有一天會被遺忘了。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