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喜歡公期(我們老家這邊的習俗節假日)的到來,每次一放暑假,便開始數著,算著還有多少天就到了,就跟過年一樣期待。因為到那天,村里每家每戶都會設宴邀請親朋好友來做客。然后就會有好多吃的啦,而且最重要的是,晚上會有瓊劇看!
早早的,阿公阿婆們便拿著凳子到戲臺前,挑選最佳視野的位置坐著,等待好戲的開始。
下午五六點,吃完飯,洗完澡,便約上三五小伙伴,興高采烈的往戲場去了。
拿著父母給的一兩塊的零錢,買根冰棍或是買包辣條,端著便滿戲場的跑,嬉戲玩鬧了。
最喜歡跑到后臺去看戲子們化妝了,描眉畫臉,拿起朱砂紙,嘴唇在上面輕抿一下,鮮艷如血。
綰起青絲,戴上發冠,著上華麗的服裝,搖身一變便成了美艷的古裝女子,或是一表人才的美男子,甚是喜歡。
戲臺搭建好,人員化完妝,準備就緒,便開始重頭大戲了
“八仙”,這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也是我們來戲場的重要原因。
敲鑼打鼓,嗩吶,二胡響起,奏起一段喜慶的樂章,八仙齊上臺,然后便有一個人,手里拿著一籃子,裝著大米和稻谷,還有一些一毛,兩毛,五毛的小零錢。
便開始一段華麗而吉利的說辭,大致是這樣的“ ……撿到錢的,做生意的是越做越大;讀書的是學習進步,考清華北大;老人撿到身體安康……谷米拿回去喂雞鴨,越長越肥……”,說完之后,便手抓一把往臺下扔。
這個時候便是我們小孩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了,那種心情,就跟現在在群里搶紅包一樣,搶到一分錢都覺得開心無比。
那時候,搶到一毛錢便覺無比激動,便帶著美好的愿望把錢收著,努力學習,想著以后能考清華北大,其實,那時候也不知道清華北大是什么概念。
“八仙”之后,便開始唱戲了。
那時候,我也蠻喜歡看戲的,看著字幕。再聽他們唱,竟也看得津津有味,入戲三分。(很多海南話也都是從中學到的)
臺上戲子,咿咿呀呀的唱,一手蘭花指,一個抬眸,眼波流轉。
再配上鑼鼓聲,嗩吶聲,二胡聲還有其他的樂器聲,聲聲入耳,經典的旋律,在心中經久不息。
情到深處,臺上戲子淚眼婆娑,臺下觀眾也淚濕滿襟。
但也會有些丑角,逗逼的動作,言語,也讓人笑到肚子疼。而后和小伙伴聊天總會討論模仿尋開心。
結束散場后,便帶著回味無窮的念想,進入夢鄉。然后期待著明天晚上的到來。(有些村子會連續七晚搭臺唱戲,也有的村子是兩三晚,)總之,那幾個晚上是最開心的。
和小伙伴們玩過家家的時候,也時常披上床單或是被套,扮一回戲子,模仿著身段模樣,使出蘭花指,哼上一小段,竟也像模像樣。經典的畫面,讓我醉怎么能夠忘。
最愛是蘭花指,覺得特顯女子的美麗嬌羞。
一晃,多年過去,離家求學,再然后便是工作,已是多年未看瓊劇。雖說有電視可以看,但總歸沒有了以往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喜歡現場的。
但慶幸的是,這些年,習俗未斷。
卻也聽說,別的地方現在都改跳廣場舞,很少請劇團唱戲了。
也怕,很少人再去選擇戲曲的專業了吧?畢竟,越來越少的人喜歡看戲了,看著臺下日漸減少的觀眾,是否臺上戲子也在減少?不管是瓊劇還是京劇。
還是希望,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要遺失了便是,等到我老了,依然可以拿個凳子坐于臺下,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