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又一次發聲指出樓市未來
2017年9月19日,國土部官網發表文章《國土資源部嚴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文章來源標注《中國國土資源報》,文章內容也是記者采寫新聞報道的形式。
但熟悉中國媒體性質的朋友明白,由國土部主管的《中國國土資源報》就是國土部對外釋放信息的主要途徑。而且,該報道被國土部官網原文轉載,放在“要聞播報”欄目,更明確了這是國土部在對外釋放重要信息。
該文釋放了什么信息呢?筆者仔細研讀發現,文章內容核心就是嚴格管控城市建設用地供應與開發,實質是在表達,城市建設用地供應正在減少,供需矛盾繼續突出。
文章指出,“2017年,在報國務院批準用地的106個城市中,11個城市利用存量土地進行開發建設,未申報新增建設用地。”無新增建設用地,這些城市以中心大城市為主,主要依靠舊改、棚改、科學規劃等手段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比如深圳,通過棚改、舊改等系列手段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前段時間《深圳市住房租賃試點工作方案》更是提出“十三五”期間政府收儲不低于100萬套(間)村民自建房或村集體自有物業統一租賃,村鎮集體經濟組織可自行建設運營集體租賃住房。通過對存量土地的盤活,目前,深圳已基本告別新增住宅用地。
有人可能會疑惑,土地財政難道真的已經成為過去式,地方政府舍得放棄賣地這么一大塊收入?其實,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深圳特區成立近40年,年均約30平方公里的供地,讓深圳這個面積最小(199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最先逼近50%,遠超30%的土地開發強度警戒線,只能被迫開啟存量土地盤活。其他核心城市或多或少也都如深圳,土地開發強度已達警戒線。
在此形式下,政府就只能求變求新,尋找土地開發利用的新模式,否則將破壞城市的發展前景。對于賣地收入,也能細水長流,同時土地供應減少,價錢也就相對上漲了。
所以,國土部強調“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嚴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不手軟。”對此,國土部對16城的土地核減最能見其嚴控新增土地的力度:“95個申報用地的城市中,國土資源部對16個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進行了核減,共核減新增建設用地4541.9公頃,占16個城市申報新增用地總規模的46.52%。”直接砍掉近半申報土地,這在我國土地供應上是極少見的。
其實,去年國土部印發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表達了減少建設用地供應的土地方針。《規劃》明確:“用地計劃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傾斜,向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城和重點鎮傾斜,對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原則上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此次國土部的發聲是用明確的數據告訴市場,控制大城市建設用地供應,國土部已經在行動,建設用地供應減少已經成為現實。
此次發聲,國土部再次重申“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可見,在耕地紅線和產業升級的大勢下,在中短期時期內建設用地供應將持續減少,我國的城鎮化還沒有完成,熱點城市供需矛盾還在持續,房價需要政策穩定,短期內不會放松,否則可能會導致新一輪的大幅度上漲。
短期看金融,中期看人口,長期看土地。
能懂的自然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