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山月
不知不覺又是新的一年。
友情提示:新年里看到孕媽時一定要注意措辭,千萬別脫口而出:“哎呀呀,恭喜恭喜,今年可以生個小雞雞哦”
好,正文開始。
大多數中國老百姓都習慣把春節作為新一年的開始,這個從國家的放假安排就可以看出:元旦三天,春節七天。七天的時間可以讓人們有時間好好休息,好好總結,也可以好好安排一下新年計劃。
只不過,雖然過春節時可安排的內容越來越對,但是應有的年味兒卻越來越淡,這是很多人的真實感受,從六零后到九零后,都有人在感嘆。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為毛年味兒越來越淡呢?
我先說說我小時候過年的情景吧。
我的家在東北一個村子里,四面山,一條河,四百多戶人家。
記憶中,我們這幫小孩子從放寒假的第一天就開始為春節悄悄做準備了,我們的地下工作主要包括:
一,自己去找木板和鐵條,三五個小伙伴湊到一起,花幾天時間為每個人做一個新冰車(東北話叫爬犁)或者單腿兒驢子(一種單冰刀的滑冰用具,可雙腳同時踩在上面,速度很快)。然后每天早上一吃完早飯,村里那條冰凍三尺的河面上就聚集了差不多學校里所有的男生。每個人兜里都揣一盒火柴,如果不小心把棉鞋搞濕了,大家就劃著冰車四處撿來干柴,燃起一堆火,把鞋架在火堆旁邊烤,然后光著腳繼續馳騁在冰面上,全然不顧北風吹,這種情景是現在的小孩子無法想象和體會到的。
即使夜里下了大雪也沒關系,第二天天微亮,就會有高年級的學生扛著鐵釬去河面上鑿冰洞,冰洞一通,底下的河水就噴涌而出,把覆蓋在冰面上的積雪溶掉,過一兩個小時候,一個光滑如鏡的冰面就誕生了。
二,積極地為家里跑腿買東西,趁機覓下找回的散錢,或者父母獎勵的零錢(俗稱跑腿兒費),這筆錢攢起來,用作春節時購買鞭炮的專項基金。等到臘月二十七八這天,總會有一些耐不住性子的家伙在村子里點燃第一個炮仗,至此,鞭炮聲四起。當然,我們放鞭炮不是把一串鞭炮點燃聽它噼里啪啦(但凡是這么操作的,覺多會被小伙伴笑上一年,因為這不是土豪的表現,而是愚蠢),我們是把一串鞭小心翼翼地一個個拆下來,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揣進兜里,直到每個兜里都塞不下了,才趾高氣昂地走出家門,去和街上的小伙伴顯擺。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先是比誰的鞭炮威力大,比的方式是找來一個鐵碗,鞭炮點然后迅速把碗扣在上面,看誰的鞭炮能把鐵腕炸得最高;接下來就是比誰的膽子大,比的方式是捏著鞭炮的屁股,點然后伺機拋出去,誰的鞭炮炸的時候比較遠誰就輸了。
以上兩個是我們小孩子為新年做的準備,而大人們就比較忙碌,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夜開始,大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每家每戶都要殺肥豬,然后自己蒸饅頭包子,自己做水豆腐,打掃房子,臘月二十九這天還要在大門口樹起一根七八米高的桿子,上面插上松枝,掛上紅色的小旗子,除夕夜把鞭炮掛在上面燃放,貼春聯都是在臘月二十九的下午,自己家用面粉打好漿糊,刷好后立刻沖出去貼好,這是個眼疾手快的技術活,必須快準穩,因為東北此時室外溫度零下二十多,不這么做的話,漿糊就凍成冰了。還有就是每家都要去山上採一些杏枝回家,除夕夜用它來燒火煮餃子做菜,寓意興旺發達。除夕夜的餃子也和平時的不一樣,要拿幾枚硬幣,用開水煮過后包在餃子里,吃年夜飯的時候如果誰吃到包了錢的餃子就寓意誰在新年里會賺大錢,小孩子會取得好成績。后來想想,這個有趣的習俗讓很多不喜歡吃餃子的小孩子在除夕夜吃了很多餃子呢。
除夕夜的鞭炮聲伴隨著春晚的倒計時而響起,整個村子頓時無比熱鬧,鞭炮聲此起彼伏,五彩繽紛的禮花炮照亮了天空,每家每戶都在鞭炮聲中歡呼雀躍地從院子里抱起一堆木柴往屋里跑,寓意往家里招財。鞭炮過后,空氣里彌散著火藥的味道,現在想想,小時候對過年最深的記憶,不是有新衣服穿,也不是有魚和肉可以吃,而是飄在空氣里的火藥味,我們覺得那個火藥味是香香的,但有的時候聞了它,又有種想哭的沖動。
大年初一一大早,一群小孩子就成群結伴地游走在每條巷子里,在每家每戶的大門口撿那些沒有炸的鞭炮,如果遇到有人從屋子里出來,就會齊聲給那家人拜年,拜年的話很簡單,就是“過年好”三個字,大人會拿一些糖果或者拆下來的散鞭分給小孩子,孩子們歡呼著奔向下一家……
這就是我小時候過春節的情景,我今年三十三歲,十九年在東北,四年在桂林,十年在深圳,而今也娶妻生子在深圳安家,和很多同齡人或者年齡更大的人一樣,我也是深深覺得如今的年味兒不如從前,雖然吃的東西越來越好,住的越來越舒服,卻再也找不到記憶里那種感覺。
小時候的年味兒去哪了?或許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哪怕煽情也無妨,因為那是你無法掩飾的記憶。
我也問過自己好多次這個問題,直到今年我才給了自己一個答案:年味兒,是個矯情的東西,它只能存在于你的故鄉,你的記憶,你的順其自然。時過境遷,如今的你可以吃鮑魚龍蝦穿阿瑪尼,但是卻比不上你兒時吃河魚蝦米穿燈芯絨衣服的感覺。那種感覺是帶有一些些小緊張的歡喜,是帶著濃濃火藥香的無拘無束,它停在舊時光里,向不斷遠去的你揮手道別,直到有一天,故鄉變成了遠方,而你,只能慢慢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