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荔枝微課上,為脈書院做了一次小小的微課,其實更應該說是一次課宣——發現自己總是留下懸念讓人抓雞,據說這樣的微課會招人厭,哈哈。不過,確實都是我的切身體會,而且,也希望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大家慢一點,再慢一點……你才能看到孩子隱藏在家長光芒下那小小的閃光點。
我2016年開始學習思維導圖,當時是因為看到很多報道、朋友圈,發現很多地區的中小學生開始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我兒子上小學以后就感覺比別的小朋友偏晚熟、后進,我想既然以后學生都要用到,那就為我兒子早點準備吧。就自己先去學習。
但這一年來,我只是自己用一用、畫一畫,一直沒有系統的教孩子使用。因為我學的思維導圖應該有吸睛的中心圖、清晰的脈絡、交錯的分支,而我兒子每一次參與繪制的思維導圖,都是一塌糊涂,每一次都把我弄的火大,每一次都告訴自己再也不和他一起畫了。
其實,在教孩子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的人先做出改變,孩子就會給我們一個驚喜。今年,我在思維導圖學習與應用方面有了更多的感悟,也讓自己逐漸地轉變了心態。剛學思維導圖的時候,每次畫一幅出來,我都覺得自己完成了一次創作。這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畫畫而沒有走專業路線,當自己的想法通過圖畫和色彩呈現出來的時候,就特別有成就感。但漸漸的,除了視覺表現外,我發現自己也有了一些小小的變化。
比如我原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屬于一個比較雜亂無章的人,但現在在工作上,我會感覺到自己非常明顯的變化,安排事情的時候會按類別按順序一點一點的想出步驟。需要的時候也會畫出來。比如我最近在練鋼筆字。當我決定要練字的時候,我先想到:1,練什么字?楷書?行書?隸書?2,工具用什么?鋼筆還是黑水筆。3,紙用什么,兒子有沒有練字的田字格紙?……等等問題。我現在碰到問題首先是對問題涉及的方面進行分類,再在每一類上進行細化。
其實我剛剛提到的,是兩個概念,一個是思維導圖法一個是思維導圖,他們的關系是,方法中會運用到工具,但可能不是唯一的工具。思維導圖法,是一種思考方法。而思維導圖,則是培養這種思考方式的工具。但它會用到不止這一種結構化的、可視化的思考工具,這個以后我會逐漸介紹。這些工具會合理調動和激發孩子們的左右腦,也就是激發孩子的全腦潛能。
到這個時候,我就逐漸放下對導圖美麗的追求,而更能接納孩子畫的幼稚、潦草的圖,因為那是他思想的呈現。
其實,我原來也講過一些關于思維導圖的微課,我會從導圖的起源、繪制、原理等等方面為大家說的頭頭是道,但在陪孩子一起畫導圖背課文的過程中,我體會到,那些都是皮毛都是浮云,只有陪伴孩子、順從孩子思維的發展,才是正確姿勢。
如果你想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法,如果你想打開另外一種陪娃作業的姿勢,如果你想陪伴孩子的同時開拓、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就一起來思維導圖一下吧!
如果你不介意我們的慢節奏,歡迎加入“脈書院”微信群,用導圖一起陪伴孩子點點滴滴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