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卷6天道詩解5法天則地非仁非義無私乃私放德循道

《莊子》篇卷6天道詩解5法天則地非仁非義無私乃私放德循道

題文詩:

昔舜問曰:天王,用心何如?也,

無告,不廢窮民,死者,孺子,

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舜曰美則,

美矣未大.堯曰何如?謂之:天德出寧,

日月照而,四時行焉,若晝夜之,有經云行,

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哉;子天之合;

我人之合.夫天地者,古之,黃帝堯舜,

之所共美.古之,王天下者,奚為?

天地而已.自然而然,無為虛靜.孔子西,

藏書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

老聃,免而歸居,夫子藏書,試往因焉.

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不,于是繙說,

十二經.老聃中曰:愿聞其要.孔子:

要在仁義.聘曰仁義,人之性邪?孔子:

君子,不仁不成,不義不生.仁義也,

真人之性,又將奚為?聘曰請問,何謂仁義?

孔子:中心物愷,兼愛無私,仁義.

老聃曰意,幾乎后言.夫兼愛也,不亦迂乎?

無私乃私;子若欲使,天下無失,牧乎?

則天地也,固有常矣,日月固明,星辰固列,

禽獸有群,樹木固立;夫子若能,放德而行,

循道而趨,已至;何偈偈乎,又揭仁義,

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也.亂人之性.???

【原文】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1)?”堯:“吾不敖無告(2),不廢窮民,苦死者(3),嘉孺子而哀婦人(4)。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5)。”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6),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7),云行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8)!?子,天之合也(9);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10)。?

【注釋】(1)天王,帝王,指堯。因其具有天德,故稱為天王。(2)敖:同傲,侮慢。無告:有苦無處訴、處境極為悲慘之人,或指鰥寡孤獨者。(3)廢:拋棄,苦:憂勞。苦死者:對死者表示哀痛和撫慰。(4)嘉:善,親愛之意。孺子:小孩。哀:憐憫。(5)未大:不算弘大。因為堯所講皆有心而為,所及有限,故其心不算弘大。(6)天德:虛靜無為也。出:運行。(7)經:不變之常規、常法。(8)膠膠:粘臺在一起不能解開。擾擾:紛亂不寧。堯聽了舜的話受到啟示,覺得自己的用心是多余的,不如靜默無為,復歸天德。(9)天之合,與天道相合。(10)天地而已矣:象天地那樣虛靜無為就是了。?

 【譯文】

從前舜問堯說:“天王您用心怎樣呢?”堯說:“我不侮慢求告無門處境悲慘的人,不拋棄貧窮之民,憂勞死者,親愛孩子又憐憫婦女,這就是我用心之處。”舜說:“好卻是很好,只是其心還不夠弘大。”堯說:“那么?應該怎樣呢?”舜說:“天德運行而虛靜安寧,日月照耀而四時運行,好象?晝夜更替之有常規,云行而雨降一樣。”堯說:“我真是粘滯紛擾啊!你與?天道相合,我只是與人道相合。”天地,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弘大的,為黃帝、?堯舜所共同贊美。所以古時為天下之王的人,還要作什么呢?象天地那樣虛靜無為就是了。

【原文】???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1),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2),免而?歸居(3),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4)。”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繙十二經以說(5)。老聃中其說(6),曰:“大謾,愿聞其要(7)。”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聘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8)。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9)?”老聘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10),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后言(11)!夫兼愛,不亦迂乎(12)!無私焉,乃私?也(13)。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14)?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15)。夫子亦放德而行(16),循?道而趨,已至矣(17)!又何偈偈乎揭仁義(18),若擊鼓而求亡子焉(19)?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注釋】(1)書:指孔子編輯整理之書。孔子何以要藏書周王室,不可確知。或以為當時列國紛爭,戰禍連年,周天子還保持形式上的共主地位,可避免戰火波及,書藏在那里較為安全。(2)子路:姓仲名田,孔子弟子。征藏史:周王室管理藏書之官。(3)免而歸居:去職歸家隱居。據載老子見周室衰微,不可匡復,便辭官而去。(4)因:依也,依靠老聃幫助聯絡舒通藏書事宜。(5)繙(fan):演繹發揮。十二經:有三種說法:一說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加上相應的六種緯書;一說指《周易》上下經和十翼,共十二篇;一說指《春秋》十二公之經,三說皆不可信。嚴靈峰先生以為十二應為六,此說可從。說:說服。(6)中:中間。孔子解說過程中,老子插言。(7)大謾:大冗長,大煩瑣。謾,或作曼,長。(8)這句的意思為:離開仁義就沒有君于生成,以此推斷仁義為人之本性。(9)又將奚為:舍棄仁義,又將何為呢。(10)中心物愷:心地中正無偏私,與物和樂而下使毀傷。愷,和樂。(11)意:同噫,嘆詞,幾:接近。后言:泛指與上古先圣之言相對的后代言論,也就是拋棄天道無為根本,把仁義札法之未放在首位的說法。(12)迂:迂遠。莊子認為:行虛靜無為之道,則無有不愛,何心又說兼愛,既講兼愛,則有兼?之所不及者,因此反而更為迂遠。(13)這句的意思為:私與無私的區分與對立,正是私產生的根源。講無私即包含有私,只有混同私與無私,抹滅二者對立,才能達到真正無私。(14)牧:養。(15)立:樹立。樹木植立生長之所。(16)放德:循性。對自性不加約束,任其自然。(17)已至:已達,達到向往的理想境界。(18)偈(jiá)偈:用力的樣子。揭:舉,引申為提倡、倡導。(19)亡子:丟失的孩子。?

 【譯文】????孔子要西去把書藏于周王室,學生子路出主意說:“我聽說周王室有位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吶,現已辭官在家隱居,先生想藏書周室,可依靠老聃出面幫助。”孔子說:“好吧。”前往拜見老聃,而老聃不同意,于是孔子就對六經內容演繹發揮,想說服老聃。在講述中老聃插言說:“太冗長煩瑣,?愿意聽聽要點。”孔子說:“要點在仁義。”老聃說:“請問,仁義是人的本性嗎?”孔子說:“是的,君子沒有仁就不能成長,沒有義就不能生存。?仁義,確實是人的本性,舍棄仁義,人又將何為呢?”老聃說:“請問,什么叫仁義?”孔子說:“心中正無偏私,與物和樂而不毀傷,兼愛萬物而無私心,這就是仁義的實質。”老聃說:“唉,這些話近似于后代之言!講兼愛不是太迂遠了么!講無私就包含了私。先生如果要想使天下不失去其養育嗎?則天地原本就有恒常之規則,日月本來就是光明的,星辰本來就排列有序,禽獸本來就是群居的,樹木本來就有植立之處。先生也循性而行,遵道而進,就達到了理想境界!又何必用力去倡導仁義,象擊鼓聚眾去尋找丟失小孩那般急切呢?唉,先生是在擾亂人性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